从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发展良好态势,步入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主动作为、勇于创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坚持以“特色、集聚、整合、开放”的发展路径,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突出绿色健康和藏民族文化特色,这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性。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较为薄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生态旅游仅起到了涂“绿色涂料”的作用,大多数风景名胜区仅将生态旅游作为商业口号,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总体经济水平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无法使西藏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产生应有的效益;同时,西藏在特殊的地理特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配套设施和宣传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上当前西藏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很低,所以从业人员素质总体不高,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导游。严重制约了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补贴和区域援助更需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引入;加以西藏是中国边境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区域开放程度有限,人口密度低,经济落后。旅游运输基础设施薄弱,海拔高,地形复杂,山高路险,交通条件差。尽管青藏铁路的通车为西藏旅游业提供了帮助,但是受到天气和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便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十三对关系”即: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涉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应注意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发展促进保护”的原则,实现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开发环境脆弱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以合理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遵循“有限出行方式”,加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接待中,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就业方面,遵循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要充分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让当地居民就近就便融入产业发展,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聚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挖掘潜力、破解瓶颈,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