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
首页 > 热点评论 > 正文
理性市场,也可出现泡沫
2016年07月07日 来源:内蒙古研究院 作者:研究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股市泡沫的存在有一定普遍性。本世纪初的科技股泡沫及2008年横扫全球证券市场的金融海啸,在在说明股市泡沫的出现,未有因为人们对泡沫的认知而有所却步。
 投资者虽然明知股市有泡沫化的风险,但泡沫之风仍然会愈吹愈烈,直到爆破令大家深受其害时才如梦初醒,究竟有何深层原因,令泡沫如幽灵般侵蚀着股市,实在值得我们探讨。
 对效率市场的信奉者而言,股市的泡沫是不应存在的。效率市场的一代宗师法玛(Fama)认为如果人们未能预测泡沫何时爆破,那泡沫的存在就不足以证明市场是无效(inefficient)的。但和法玛于去年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希勒(Shiller)就成功地预测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爆破。他的非理性亢奋一书刚好在dot-com热潮的高峰点面世,见证了Nasdaq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而向下急泻。
 根据效率市场的理论,当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了其基本价值时,就会出现套利(arbitrage)的机会,套利活动会抛空价格过高的证券,因而阻遏了价格的上升。但问题是价格与价值的背驰,可以维持一个较长时间才回归到合理水平,期间背驰现象甚至可以加剧,令套利活动蒙受亏损。由于从事套利活动的多为基囘金,当亏损出目前,基囘金的持有人很可能要赎回基囘金,因而腰斩了基囘金的套利活动。由于套利活动有此后顾之忧,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术界称之为limit of arbitrage,以之可解释为什么理性囘力量不足以防出止泡沫的出现。
 关于泡沫的成因,就有很多家的学说。
 噪音交易论(noise traders theory)者认为,股市中的噪音交易使得股票价格沦为噪音价格,成为股票泡沫的温床。此外,亦有人用羊群效应(herding)来解释市场价格疯狂地上扬的底因。另一方面,行为财务学(behАVior alfinance)指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rational),或者只是局部理性(bounded rationalism)。投资者自身固有的认知会存在着偏差(bias),例如投资者往往舍不得抛售亏损的股票等。此外,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可能用了错误的范式(heuristics)︰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其2为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这些偏差令投资者未能及时地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令股价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市场因而出现价格非理性地上涨或出现恐慌性抛售。
 传统理论往往把泡沫的出现,归咎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囘行囘为,但近期的研究却指,就算我们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循理性去做决策,泡沫依然会出现。我们不妨把此类泡沫,称之为理性泡沫。以下就是一个理性泡沫的例子。这例子来自NateSilver2012年的着作。作者介绍了Shiller预测泡沫的方法。观察美股过去十年的平均P/E,如果大于30,那就有泡沫危机。但根据历史经验,高P/E可以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爆破于3个月内发生的机会只有19%。换句话说,大市于3个月内维持升势的机会有81%之多。遇上这样高P/E的情况,投资经理(或股票分析员)就遇上了难题︰他们应该减持还是继续买进呢?要知道的是︰他们背后的金主,都只重视短期成绩表,如果你在3个月内表现差劲,他们就不会原谅你,令得投资经理要聚焦于短期表现。
 投资经理(或股票分析员)要面对的是决策树(decisiontree),一个选择是(a)继续增持。此选择如遇上升势(机会大至81%),就皆大欢喜;但如遇上泡沫爆破(机会只有19%),投资经理当然受到压力,但输的是客户,自己不会破产,而且同行中同病相怜者亦大不乏人,不会特别地被针对。投资经理的另一个选择是(b)减持或甚至清仓。这选择如遇上升势(机会大至81%),基民会赎回基囘金,分析员也会备受公司压力,由于跑输给大部分同行,饭碗更可能不保。如遇上泡沫爆破,投资经理当然会受重用,但泡沫爆破后,金融市场萎囘缩,作为也不会太大。
基囘金经理可以理性地分析以上的决策树,利用全期望值(law of total expectation)去比较决策(a)及(b)的期望值,由于图中红线的下行风险很大,计算结果会锺情于决策(a)。
 决策树是投资经理以自己作为本位的理性分析。如果以持股者为本位,决策树就如。最大的下行风险是(a)增持时出现泡沫爆破,持股者可以血本无归,所以(b)减持才是理性的选择。由此看来,OPM(other people's money)与持股者可以有不同的理性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增持者多还是减持者多呢?在60年代的美国,只有15%股票为机构投资者所持有,但到了2007年,此比例增至68%。既然OPM占了上风,理性的选择是(a)增持。理性之风继续吹,价格持续向上,理性泡沫就是这样提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