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首页 > 言为心声 > 正文
国家与精神
2016年07月08日 来源:根据万里行微信整理 作者:通讯员

——马志刚院长在会见“中华文化万里行”使者座谈会讲话

 

星期:周一     天气:晴     起点:无     终点:无

里程:无       出发时间:无              到达时间:无

住宿:天润福熙大道陈总家

奇遇:拜访经济学家马志刚教授

 

 今天是万里行的第107天,在毛世龙师兄的牵缘下,行者们有幸受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志刚教授邀请,与其团队进行了文化交流。

 首先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马志刚教授。他是锡伯族人,是教授、研究员,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内蒙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1997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奖,2004年被《中国经济新闻》杂志评为中国100名经济理论大家,200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今天交流非常成功,行者们与马教授的团队进行了座谈,分享了万里行的初衷与感悟,展示了万里行的通关文牒,同时也与马教授的团队成员们分享了道家养生的功法和体验。而期间马教授对年轻人的感慨和寄语,则是我们此行最宝贵的收获。

 

 交流结束后,行者们意犹未尽,特整理出马教授的讲话内容,在此与朋友们分享共勉,再次感恩马志刚教授给行者们带来的启思与鼓励:

 马志刚教授在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听了周院长以及几位年轻人对中华文化万里行活动的介绍,我深受感动。年轻人应当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智慧,这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最近一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深层研究,做为一名深受十余年高等教育的学者,我感受到真正的大师并不在于有多少老师,或者多少同学,所以,跟我很密切的人都没有听我太多提到过老师、同学。实际上真正的大师是一个自悟性很强的人,都是自学出来的,老师讲的只是一些道理或者知识,这个道理明不明白完全靠自己去感悟。

 你看现在很多画家、艺术家喜欢贴标签,说我是从师于谁,我是谁谁的学生。真正的大师是自己去悟出来的。你总把老师放在前面,那实际上你就永远是学生。这里面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感悟是很重要的。”

 我在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时候,我发现自“五四”以后从西方引进的以及从早期苏联知识体系中所引进的“科学”概念,实际上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科学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科学本身也不是真理。科学是指人类探求世界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而人类的发明和发现是大千世界物质运动与人类思维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的概率是十分偶然的,渺小得连亿万分之一都没有。实际上世界有很多客观物质的运动与人类的思维是擦肩而过的,有好多东西我们没有悟到它的存在,所以也就无法谈及到发明和创造了。试想,如果苹果没有砸到牛顿的头上,如果阿基米德没有洗澡,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做梦,那么万有引力,浮力定律和化学元素周期率表早就和我们擦肩而过了。这说明什么呢?那就是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哪一个是靠科学手段或者说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呢?现在我们讲的逻辑,我们讲的科学,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而不是发现未知过程。发现未知,由其是发现真理的时候,科学不仅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往往就像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妇,即怨声载道,又无能为力。

 我在用自然观解读万物的时候,认为有很多超自然现象、有很多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知它,没有去把它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因为有很多动态的客观事物它的运动规律是无法重复的,它只是瞬间而过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或者说在个别人的记忆中。而这些人呢,有这样的感知又不一定能记录下来,有些人观察到了又不一定有这样的理性思维。所以有很多的发现事物存在的方法很难非常巧合地凑到一个人身上。那么智者是一定有能力把很多偶然的东西放到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去体验。

 在我研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当我们认为西方文化的核心,比如教育,我们现在实际上都是接受的西方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所谓形而上就是静止不变的,1+1就是等于2。而中国文化的前提它是在运动变化的,它是互相渗透的,它不会将1和1简单相加去认识世界,而是从变化观去观察和解读世界。思维的模式是1能生2或2包含1。那么在西方文化中,当你承认西方科学为主的时候,当大家都是在建立一种学习或积累知识价值观的时候,那么其它探索世界真理的途经,比如中国思维、东方思维、美洲的思维、非洲的思维就是基本上全部都被抹杀了。那么世界的思维模式基本就趋向于西方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不颠覆它,真正认识到西方的思维模式在探求真理上不是唯一模式,那么其他思维模式就不会得应有的承认和应用。

 但是我比较了一下,在西方形而上的这个教育模式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中,不得不承认西方模式能更快的完成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计算了一个人想领悟通晓世界或在一个专业里掌握其规律,活不到五十岁,你根本不可能。就是说你们讲的和你们老师说的同样的话可能表达的就不是一个意思,比如说,“我爱你”,你说的我爱你,和他说的我爱你,表达的语言是一致的,但内涵和其自身意境就大相径庭了。

 那么我现在在思考,如何缩短这个训练周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它非常好的优点而且对世界文明会有很大的益处。但是由于它的训练周期太长,因为它辩证,它不像1+1=2那么简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我现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你们现在走这个中华文化万里行,实际上是在体验中华文化这种辩证的哲学,它把天地人不断地融合转化,以致到达一种精神的层面。我现在有一种体悟,就是你们走的中华文化万里行能把这个训练周期缩短。因为它是用血和汗,肉与灵去感悟自然。你体悟到黑河的文化,也感悟到沈阳的文化,你将来越往南走,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性就越大。你会发现不同的地方包括当地人对我们的友好,有些出于情感,有些出于道义,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这就是一种施舍。其实就是你们有感悟。师父最大的功劳就是在于让你们年轻人缩短这个训练周期。

 关于“健康”,我觉得只要人有毅力,愿意拿出这个时间都能解决“健康”问题。但是这种社会文化信息,你走的路径,你的分析,你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万里行这样的一个活动是很难完成的,同时你又在修炼,对中国的文化内涵有所入门。很有可能你们在30岁、40岁就明白了,别人还要50岁,但是中国有90%的人到50岁都还没能明白。

 你们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现在这样一个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有很多的路,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以此为职业,以此为职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的传播,把我们掌握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不以此为职业也把这种精神感悟出来,用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它的能量和作用,不管哪一个选择都是老师所期盼的目标,也是对社会做出的一项伟大的贡献。

 其实我也不是好为人师,你们讲的这些我都经历过,甚至还要深刻。因为我当过15年的兵,经历过许多人生的历练?所以你们一路吃的苦我都感同身受过。

 中国文化怎样能让大家真正去理解,老子学院迈出了很好的第一步,这一步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今天让我的团队一起来座谈,为的是让他们体悟,体悟什么呢,就是体验这种精神。我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

 像你们这样能从最北走到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已经算是入门了。起码能找到文化的差异性。其实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一种特质。也就是说我们在坐的这几个人,与你们在坐的万里行的人为什么会不一样,就是由各自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而这个文化属性,我把它称之为文化认同和价值等同,也就是在你们这一拨人中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在我们这个团体我不敢说一致,但我们有管理手段让他们保持一致。但是你们是精神上的东西,那是无坚不摧的,那是真正的东西。

 我们在解读人生,解读生命的过程中最难解读的就是精神。在我的新书里面,实际上我把爱情都推翻了,爱在情感世界里是最高尚的,但是在精神世界中又是最卑微的,因为它往往与物质、肉体和人的欲望相联系。其实人最高的境界就是精神,当你有了精神的境界的时候,就有了培养精神境界的意识和传播精神。我觉得你们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作为一位学者被你们感动了。同时你们是真正在做,其实很多地方是以貌取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不一定了解,你们走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可能脚磨起泡了,脸晒黑了,你们的装束也越来越和都市格格不入,其实你们是照着自然观去走,你们没必要去修饰,因为这些东西恰恰反映了一个群体不同的文化特质。

 像这样一个好的活动,其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很多社会团体都应该去学习和效仿。因为这种活动质朴,并不是专讲一些大的道理,也并不是向人家去传授什么,而是真正在提升人的价值和培养中国人感悟世界的能力。如果要让我给你们这一活动做个评价的话,一句话:你们做的正是这个民族将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