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首页 > 言为心声 > 正文
《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提出(节选)
2016年07月08日 来源:内蒙古研究院 作者:马志刚

 一、从“海立方”说起

 2009年入秋,中国扑克牌生产“大王”带着他的一对上海夫妇朋友到北京见我。这对夫妇中的先生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是目光坚定、志向远大、谈吐清晰并且有着一定的涵养。而凭我的直觉就可断定这种涵养并非是一般普通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这是一个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经过简短的介绍和交谈之后,这位先生拿出一份他事先准备好的策划方案,方案的标题是“上海艺术博览园策划方案”。整个方案只有四张A4纸,与其说是方案,更确且地讲应该是一份初步设想的策划方案提纲。

 这些年向我请教的人很多,由于自己从不做市场宣传,也极为反感附庸化的人生哲学。因此向我咨询请教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我朋友和十分了解我的人介绍的顾客;第二类是经我服务过的客户介绍的客人;第三类是我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所办MBA班授课的学生。扑克牌生产“大王”带来的朋友就属于第二种类型。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我相信“缘种”,“缘种”不是佛教中所讲的“善缘”,也不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所提及的那种“缘份”。它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并规定着我的处世哲学。“缘种”实际上是我在人际交往中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应而已。

 我细心地看完这几页纸的提纲,提纲是以影视产业为轴心的产业园概念,它当时的确是最为流行的并带着强烈文化地产符号的项目。我粗粗的和这位先生交换了一些我对此项目的看法,并简要地谈了一点我对当前经济形势及文化产业的观点。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位先生的来意,也不清楚在我和他见面之前“扑克大王”是如何向他介绍我的,只是按照专业习惯表达对此项目的看法。也许我的某句话的确触动了这位先生,他听完我的讲述之后,就马上表态让我策划此项目。由于“缘种”的缘故,加之引荐者又是我多年合作的客户,我在毫无准备,又无法谢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位既陌生又坦然先生的邀请。

 作为经济学家,我自然十分清楚项目策划的流程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通常,有的专家或策划人员会用一些较为时尚的概念注入项目之中,使之形成一种带有强烈感染力的想象空间或视觉冲击力。这也许就是在西方MBA教材中所说的定位吧。而更高明的专家则善于厚古薄今,将人类遗留下来的文明、文化成果加以巧妙的利用,使项目本身内涵丰满、特点突出形成一种新型的市场竞争态势。这两种情形无论那一种,如果要是严格地落实到每一个小项目中无疑都会取得锦上添花的收效。

 而我是属于那种满脑子都装满各种奇离古怪想法的学者。我认为事物的真理往往在人类本能和思维惯性相反的一面而独立存在着,尽管到目前为止人类思维未能穿透客观事物的最深层,但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我不相信“猴子变人”的说法,认为地球在四纪冰川后就已经产生了一种大脑细胞发达,神经系统最为完整的“人类”祖先。我也不赞成“大爱无疆”的提法,因为爱在情感世界中是最高尚的名词,但在精神世界中又是最卑微的东西,无痛何来爱,恨痛之时爱在其中,所以大爱无爱。

 我曾想过飞碟不一定在空中,最有可能的是在深海里,它会随着深水压强的变化不断改变其物质形态。

 我对早期从苏联引进过来知识体系中关于科学的概念更是疑问重重,人类的发明发现实际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与人类思维碰撞的结果,它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与人类思维碰撞的概率也是极小的,小的连亿万分之一都不到。试想,有多少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与人类思维擦肩而过,又有多少发明和发现是靠科学手段来完成的呢?苹果如果没有砸在牛顿身上,阿吉米德如果没在洗澡,门捷列夫如果没有做梦,那么万有引力、浮力定律和化学元素周期表早就和我们擦肩而过了。科学手段只能是在已知认识领域中创造新知,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而并非完全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发现未知的过程中科学手段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往往表现的就象是一位尖酸刻薄的老妇,既缺乏活力又死板僵化。

 我赞同“情通天下”反对“货通天下”,认为天生地,地生人,人生情,情生道,道长万物。由于这种天性善思的秉性和不愿无功而终的价值取向,使我在对待每件事情上都力争做得与众不同。

 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带领我的团队从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考察、组织研讨、专家论证到提出思路、确定概念、撰写方案、审定方案,力求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项目启动之前首要的工作有三:第一是确定项目名称,以准确把握项目内涵;第二是制定《项目工作程序说明书》,提出项目进程、明确每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第三是成立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策划阶段的临时机构),围绕项目内容选择不同知识领域中的专家。

 二、确定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的确定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费心思需要下功夫的事情。项目名称是项目内容本质的概念化或口语化的表述,它既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要符合项目本身内容的内在规定性,使人一目了然。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生活意义上的“起名”是截然不同的,“起名”多包含对此人此事的一种期望,是受命运观支配和影响的。而项目名称的确定必须要根据项目内容、项目地点、项目规模、文化属性、地域特征、传播要求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指标来命名。我为该项目命名“海立方——中国文化艺术创意城”。“海立方”有三层涵义:其一,庄子云:天下之水汇于大海,故海纳百川。“海”比任何一个形容词都要喻意深刻,它拥有宽阔的胸怀、永不衰竭活力和极大的包容性。其二,项目落地在上海,“海”又是最能够恰如其分的诠释上海的词汇。其三,“立方”有无限空间和时尚传播的含义。项目名称由此摧生出来。用“艺术创意城”的概念,说明项目的每一个内容,甚至是极为细小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而形成的,同时也表明整个项目已经不在是一个主题公园或简单旅游景观的概念,而是一个集生活、工作、交通、商业、娱乐、休闲于一身的具有城市功能的新型艺术创意城市。

 三、《项目工作程序说明书》

 《项目工作程序说明书》是项目策划中纲领性的文件。我几乎在接受每一个项目策划或咨询时都要亲自起草这份文件。这份文件在别的专家眼中也许是不起眼的东西,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我看来它的重要性和整个策划方案出笼后是否被社会认同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份文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求我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十分清楚并明确他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项目策划工作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评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全面地评估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和要素环境,从中找到适合项目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是最大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繁忙的考察和接二连三的会晤,不断重复的语言,使心奇转为枯燥。就象一只被关闭在玻璃瓶里的小飞虫,虽然能看到光明,却飞不起来,只好在瓶壁上慢慢地爬行。“听”与“说”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听”就是听取项目所在地相关人士对市政规划、历史与现状、现有的发展战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的介绍,以便客观深入地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说”就是把我们对项目的认识,建设的意义、发展前景讲给对方听。“说”与“听”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对方对项目的兴趣方向和参与程度,通过交流使项目的内容达成共识,为日后项目成功实施奠立基础。这是在任何较大项目策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阶段是检测环境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是旨在对项目创立及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找出项目建立的合理因素和发展的机会点。环境是指人或客观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以人为例,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条件,社会环境是人“成长”的条件,政治环境是人“尊严”的条件,经济环境是人“发展”的条件,文化环境是人“传承”的条件等等。就项目而言,条件一词在现代西方工商管理的教材中往往将其解释成“优”与“多”的要素形态,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保证竞争者的利益和项目的成功,就必须尽可能多的获得最佳和最多的要素资源配置,如土地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都必须从优配置,这样才能确立竞争者的比较优势确保项目的成功。这种观念在中国十分流行,不论是业绩斐然的企业家,还是志存高远的政府官员都将其视为项目成功或经济发展的符咒并加以运用和颂扬。这一观点的理论源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的核心思想,“物竞天则,适者生存”。随后英国另一位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形成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当今许多学科形态中或多或少仍能感觉到它存在的影子。尽管我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并且时至今日还在广为流行的许多理论观点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在此我并不想深入进行讨论,因为本书想要与读者交流的思想与此问题毫不相干。就项目策划的本身要求,我认为条件的“优”与“劣”或者“多”与“少”并不是一个项目创立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与考察上,那么在项目创立初始就等于宣告项目的失败。“优”与“劣”或者“多”与“少”是维持事物发展层面上的平衡条件(这一点我在多年前提出的事物发展模式平衡态理论中已作过祥细的阐述),而不是事物发生的关键条件。在事物的发生或项目创立中起决定性的是该事物发生的“有”与“无”的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生物进化也是如此。大型厉齿动物消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从优到劣,也不是它们的食物链由多到少的缘故,而是它们没有现存动物那种超常的生殖系统。共处于同一环境的老虎和野兔,老虎有硕大的身驱、尖利的爪子和锋利无比的牙齿,这些条件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远远优于野兔,但是由于老虎没有野免那种超强的繁殖能力,所以老虎濒临绝境而野兔却生生不息。这几年,有许多企业界的朋友,带着他们策划的项目方案来征求我的意见,这些项目尽管内容各异,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在讲“优”谈“多”。企业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他们所策划项目的优势,如区位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资金雄厚、组织完备、技术成熟、流程缜密、政府支持等等,介绍完后几乎都在向我征询同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最为关心项目能否成功的问题。作为企业向专家学咨询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属正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专家必竟要比企业所掌握的情报信息多得多,而且专家又具有能够透穿事物本质的方法。我每遇到此问题,都会向对方讲:一个项目否成功,关键看它是否具备该项目成功的条件,条件都有了,项目自然就成了,反之则失败或流产,世上本无“成”与“败”,只有“有”与“无”。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在检测环境阶段并不完全看中“优”与“多”的条件,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去发现市场竞争环境、所在行业环境、潜在竞争环境等环境中所存在的“有”与“无”的条件。我认为教授和专家最微妙的差别就是,教授是把别人的东西撕碎咀烂变成自己的东西,讲给学生们听,而专家则是把那些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发现它们之中的内在规律。

 第三阶段是规划构想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成果加以整理综合,明确项目的定位,在认真分析该项目的条件和提出规划构想的同时,完成新项目的战略定位。项目定位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指项目的特点,在哲学概念中称其为特殊性,表示不同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事物总是以其属性相同而自称一类,又以其属性相异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针对“海立方——中国艺术创意城”项目,我要求团队在项目策划整体创意、规划的项目目标、要素组合策略、盈利模式确定、项目定位、集中化程序、组织的保障机制、人力资源、市场的前景、资本运营思路等诸方面务必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对已有要素条件再次进行深度挖掘,使之成为能满足新项目要求的新型要素条件,然后再把这些新型要素条件植入一个整体框架中,并使各要素条件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有机体。我认为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任何项目的策划,都应遵循市场的法则,项目创意之初就应考虑到项目落地时的种种要求,如投资群体的要求、消费群体的要求、项目审批群体的要求等等,而项目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和这些要求相匹配,这样策划出来的项目才是鲜活、动感且赋有灵气的。“海立方项目”的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找出与市场要求相一致,而又与现存同类项目相区别的特征。首先,“海立方项目”要有足够大的体量才能符合上海市对此项目的要求。其次,不能把“海立方项目”创意成一个文化主题园或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只能是一个文化内涵和创意思想并存的集居住、工作、休闲娱乐和交通于一身的新型创意城市的概念。第三,“海立方项目”所创意出来的内容和服务,不仅要满足东方人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还应尽可能满足世界不同人种的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第四,“海立方项目”不仅要得到上海市相关部门的认同也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同。这四个项目定位原则,足以说明“海立方项目”在培育阶段就已经和当时广为流行的文化产业有着较大的差别了。

 第四阶段是管理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我的团队所提供的分析结果及项目规划建议在内部反复进行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前段时间分析出来的综合成果、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讨论没有对错与是非之分,只是要求谁提出来的问题,谁就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一次讨论否定的东西远远要比得到的东西多得多,有些时候几乎是全盘否定,好在新的建议又会在剩下不多的树枝上重新发芽。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满意的方案一定是奠基在许多不满意的基石上的,而满意的最终结果就是让人不留下任何遗憾。交流也是双方的,每次重大问题的讨论都会邀请委托方参加,发表对项目策划进程中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项目的核心价值达成共识。

 第五个阶段是策划方案的制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研制《海立方——中国文化艺术创意城项目策划方案》、《海立方——中国文化艺术创意城项目核准报告书》以及撰写给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复报告。《方案》需要字字准确,不能漏掉每一个关键性的观点。写方案有点象大姑娘绣花,描好图案后就得一针一针地绣,不能缺针少线,更不能疏密不顾,只有用心去体会绣品,色彩搭配合理,下针松紧一致,才能使绣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第六个阶段是全面审议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组织专家论证会并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方案的内容。

 《项目工作程序说明书》与其说是一个工作任务进程表到不如说是一份统领项目战略全局的纲领性文件,六个阶段规定着项目策划的先后顺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目了然。它将项目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从事策划工作的人员和项目策划的流程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项目策划工作的进展起到有力地支持,为项目策划的成功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成立项目专家委员会

 在现实社会中只要与智慧和技能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专家。专家从广义上是指有一定知识或有一定技能的人,从狭义上主要是指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带头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状元指的就是专家。他们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触类旁通的思维视角,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洞察事物变化的规律,甚至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那些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事物也会在专家眼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自文明史(文明史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专家始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先锋。

 成立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策划阶段的临时机构),就是围绕项目内容选择不同知识领域中的专家。现实社会中的专家林林总总比比皆是,选择什么样的专家几乎在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中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博乐识马”尽管在内容上没有发展什么样的根本性变化,可在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奏上却早就与之大相径庭了。过去是博乐少千里马也少,现在是博乐多千里马也多;过去是博乐骑次马找好马,现在是博乐骑快马找骏驹;过去是博乐找马不养马,现在是博乐养马又找马;过去是博乐识马找马,现在是马识博乐找博乐。目前中国国内的专家主要由这样几个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政策研究的官员;二是专门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三是各高校中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授或讲师;四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或策划师。这四种类型的专家各自都有其相对突出的特征。为能使“海立方项目”的策划工作得已顺利进行,我在项目中将专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专家是专门务虚的,这部分专家主要从上述四种类型的专家中筛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目的创意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尽管有些专家对自己的专业倾注了大量的情感,难于从理性上来对待一种新生的事物,还有一些专家是由于接触项目时间较短的缘故,所提出来的建议显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不管如何,我的原则是只要是在围绕着项目出智,那怕是一点点小智都必须把它当成大智慧来汲取。讨论时常是难以控制的,专家门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当仁不让,面红耳赤争论不休,这不比生意场上的讨价还价要差,每遇到这种情形,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小鸡破壳而出的画面,一个新的生命也许就是这样诞生的。另一部分专家是务实的,主要由跟随我多年并了解我真实想法的专家构成。这些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梳理我的思想,而且十分准确的把我的想法记录在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成功的项目策划方案一定是围绕着一个人的核心思想,在众多人智慧的保障下千锤百炼才能完成。这也许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倡导的“多中的一”吧。

 五、收集资料及考察

 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尽可能把它的内容结构、发展态势、竞争特性、规模大小、时间进度以及内在联系通过文字的表述形式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项目策划方案》本身的规定性所决定的。收集资料从客观上讲就是把有关项目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研究人员参考。收集资料的确是一件十分繁杂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资料如同军事上的情报,情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整个战局的胜利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这样形容,一次战役如果战略成功情报失败战役只会失败;如果战略失误而情报准确战役有可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准确的情报通达彼此,事关战局,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而战略的失误是可以通过认知进行修正的或进行改变的。做项目和军事上的打仗是同一道理,只有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才能创意出来最好的项目。在资料收集方面是根据《项目工作程序说明书》的内容和专家所提出来的线索来展开的。资料收集的方法是穷尽法,就是把所能找到的资料一股脑地收集起来。为此,我专门抽调了一些有经验的人员来完成此任。资料的主要来源有四:第一是和项目相关的国家部委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一些相关政策和统计数据;第二是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包括图书、刊物和图表等;第三是大学图书馆和资料,主要是论文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四是网络资料,收集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动态报道。“海立方项目”仅收集资料一项工作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资料人员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打印、装订成册,所有资料加在一起共一百多册,二千多万字,真可谓是汗牛充栋了。

 当我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分发给各位专家后,我最主要的时间还是阅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这种习惯在大学其间就已经养成。我在大学时所学的第一个专业就是历史。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的概念,广义的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狭义的历史通常是指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英国经验论代表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潜藏智慧的学问,挖掘历史就等于挖掘智慧。有人说,中国的项目愈要搞好,就必须到西方去请大师,我说西方异无大师,大师就在中国。西方MBA那点道理和中国的历史相比简直就称不上什么学问了,更确切地说在中国的历史中可以信手找到西方市场理论的原型。由于对历史的偏爱,我几乎每在做一件重大事情的前期,都要翻阅一下历史书籍,而每次翻阅时都或多少给我启迪。在读春秋战国史时,有一个故事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有一个国家叫齐国,有一天齐国的君王齐桓公在亭下看书,这时有一位年迈的木匠路过此地,见君王在看书,便问:“君王在看何书?”齐桓公道:“我在圣贤之书。”此时木匠说道:“哪有什么圣贤之书,全是糟粕而已。”齐桓公听到此言大怒,心想我是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我在看圣贤之书是一项多么高雅的行为,而你一个木匠却说我读的是糟粕,这对我的人格是一种羞辱。于是齐桓公就对木匠说:“你给我道明此理,否则我就把你杀掉。”木匠问:“君王您看的这部书的作者可活着?”齐桓公答:“没有。”木匠反问道:“作者既然已死,那么他的灵魂就随着他的身体而去了,留下的是一部没有灵魂的书,没有灵魂的书不是糟粕还能是什么?”木匠担心齐桓公听不懂此话,又进一步解释道:“我是一个木匠,就拿做车轴来说,车轴必须做得恰到好处,也就是即不紧也不松,紧了车轴就会断裂,松了车轴就会脱落,只能做得即不紧也不松,即不断裂也不脱落。我这门技术已经教给我的儿子,我儿子也是一方小有名气的木匠,为什么他做的车轴不是断裂就是脱落呢?”齐桓公问:“为什么?”木匠答:“灵魂,因为灵魂在我这里,我儿子学去的只是皮毛而已。”齐桓公明白了木匠的此意,让他走了。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使我深思了很久很久。一个“魂”字一字道破天机,大千世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内部蕴酿起来的更高更新的事物,它就变得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而更高更新的事物同样也要走向灭亡。自然界的变迁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魂”在中国畅行千年,它在中国古代文明和近现代文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曾使古老文明的火种漂洋过海,照耀着欧罗巴的城市和港湾,它也曾使近代的思想变得如此心胸开阔,接收了各种来自海洋文明的思潮,它还曾将中国近代的污秽洗净披上了让世人为之惊讶的新装。可是现在“魂”却不翼而飞了。从社会组织到社会管理,从物质层面的到精神层面,从城市发展到乡村建设,从教育医疗到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已经再也看不到“魂”的影子。建筑没“魂”、交通没“魂”、管理没“魂”、服务没“魂”、教育没“魂”、医疗没“魂”、科研没“魂”、学术没“魂”、电影没“魂”、音乐没“魂”,甚至在人们正常的穿衣吃饭、交往交流中也看不到“魂”的存在。

 “魂”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定性,这一属性已经规定着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源。“海立方”项目欲求发展就必须有“魂”,正是有这种对“魂”的认识以及对“魂”的深度挖掘,才使我感觉到如此大的项目必须要有支持如此大的项目的理论,《艺术创意产业论》由此摧生出来。

考察也是一门学问,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项目在创意之前都必须进行考察。考察是人类带有思想性的主观行为活动,考察的内容往往和考察者和主观意志相关连。如果将考察定义为能动的实践活动也不为过,因为被考察对象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又给考察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人们根据这一活动所带来的无限信息,产生更多的灵感,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一切和智慧相联系活动都离不开考察。

 由于考察与人的主观因素相连。自然,人的境界在考察活动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境界也可以把它称为心境,是人类智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综合表现,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用来形容境界的。境界的高低不取决于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不取决于人的好恶和宗教信仰,当然,不排除社会身份、地位、好恶和宗教信仰对人的境界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决定人境界高下的主要因素是人的智慧和修养,智慧和修养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大的修养就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智慧、就有多大境界。境界高的人,往往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常常违背常理另人费解“匪夷所思”,这是因为智者阅历深厚、谙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洞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他们的价值标准早已区别于普通人,所以,在大境界下所产生的一切结果,要么另人感叹不已,要么另人不可思意。

 人的思想结果离不开知识和境界,人的一切理性活动的结果背后都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一个客观支点;另一个就是人的境界,包括修养、心智、心态、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这是一个主观支点。一个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思想结果,就是将上述两个支点有机结合的结果。如果客观支点强而主观支点弱,其结果是机械的、僵硬的、毫无生机的和缺少灵性的;如果主观支点强而客观支点弱,其结果是随意的、飘浮的、没有底蕴的和缺乏逻辑的。笔者以声乐为例来说明上述原理。假如一首歌曲的词曲没有疑问,那么歌手的演唱就是这位歌手的思想结果,或者统称为歌手的表现。演唱歌曲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条件是声乐基础,包括生理声乐基础和专业声乐基础。生理声乐基础主要指的是嗓音条件,这一条件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天生一付好嗓子。专业声乐基础主要指经过专业训练后天培养出来的,由气息、位置、吐字和演唱技巧等专业因素组成。这一条件是客观条件或客观支点。另一个条件就是歌手的境界,如歌手的修养、对词曲的解读能力、心态和表现能力等,这一条件是歌手的主观条件或主观支点。如果歌手的生理声乐基础和专业声乐基础很好而缺乏境界的话,那么所演唱的歌曲就会显得机械僵硬没有灵魂;如果歌手的境界很高而生理声乐基础和专业声乐基础不足和话,其演唱的歌曲由主观意志过强而导致随性泛滥。一首好听的歌曲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支点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才能完美结合的结果,只有将两个支点有机结合所唱出的歌灵动且赋有内涵,使听众感到悠扬悦耳百听不厌。

 上述原理不仅只限于声乐方面,实际上人类有感知的活动中都与这一“支点原理”相伴。

 当用“支点原理”来支持考察活动,一切不易被发现的问题就很容易观察到并且能够准确的记录下来。

 六、问题的发现及《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提出

 对于创意者来说,发现问题可以用受精卵来形容,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这一过程,可见发现问题的确是创造新生命的初始前提,任何新的生命和新的事物都尊崇着这一准则。人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认识上的缺陷来对待,机械论者更容易把问题看作是流程中最大的障碍,必需将之彻底清除,否则将会后患无穷。对执有机械论观点的人来说,这种认识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因为机械运动是一个反复重复的精准性很强的运动,这就要求运动本身的任何部件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下才能正常运转,各个部件之间一但出现问题就会结束正常的运转,所以必需把对正常运转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加以消除。对广义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往往不会象机械运动中的问题那么简单,消除得那么得心应手。这是因为问题本身也是客观存在,是由人类认识世界的以往经验和价值观所决定。哲学中把违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称之为问题,可见问题的发生以及发展对客观事物产生及大的影响。

 从创意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许多问题也许不在困扰人们思想,而且这些问题还可以根据认识领域的扩大和缩小而发生变化。以此断定,除经验及习惯之外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来决定的。常规的问题用经验和知识即可断定,而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则需要重新梳理价值观体系。深层次问题的发现往往伴随着对传统认知过程的否定,套用俗语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就是说,发现新问题的过程,的确是一个艰辛而痛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就象女人分娩一样,没有产时的巨痛也就不可能有新生儿的降临。

 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思考的动力源是尽可能排除狭隘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大局观和全局观。由于思考本身属于人类的主观行为,那么主观行为和客观存在之间就一定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会以习惯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人类的价值观在此起着保留和传承的作用,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也与之息息相关。价值观也决定着人类思考的最终结果。人们赞同什么拚弃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痛恨什么,选择什么回避什么都是在思考选择过程中价值观的表现。这些表现就使得思考结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化,思维形式既逻辑学也在价值观面前也变得一文不值,这就为人类的创新活动带来巨大的障碍,同时也为人类的创新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创意认识论要求跳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用细微的观察、思考和深度挖掘来重新认识事物的存在。新事物产生的标准有二:一是发现未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发明;二是否定由人们主观原因、习惯标准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新的认识。这两种标准无论是那种标准所产生的结果,都会对人类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第一种标准所产生的偶然性较强,因此第二种标准常常在人类认识的实践起着重要作用,人类许多的创新活动也都是在否定人们的主观原因、习惯标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来完成的。

 认知、情感和意志力是人类主要的心理特征。三者之间就象三胞胎的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同一相互依存,同时也相互斗争相互抗衡。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准则,处理的得体,也就是说认知、情感和意志力高度统一时,外部世界就会人类的设计轨道运转;如果处理不当,也就是当认知、情感和意志力相脱离时,外部世界就会逆转给人类带来灾难。用更益于理解的语言可以如此表述:人类的认知过程不能将其简单理解成“知”,而是由“情”和“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情感过程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成“情”,它也是由“知”和“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意”也是与“知”和“情”密不可分的。由于心理特征这一属性,就决定着人类传承和否定,传承和否定就是人类的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此来看人类的创新活动决不是一件赏心悦目信手可得的事情,而是一件能否敢于否定自我、否定已知、否定情感、否定价值观的艰难之事。

 将有用的认识和有用的物质结合起来,再加上有用的实践这是人类对取得成就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代哲学在看待这一问题时就显得十分冷静,表述方面也显得如此坦诚: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内部蕴酿起来的更高更新的事物,它就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它就不得不让位于更高更新的事物,更高更新的事物同样要走向灭亡。这段话更加证实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果这个认识解决不了或含糊不清的话,那么一切的创新活动都只是一纸空谈。

 《艺术创意产业论——全球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注:作者正在梳理思想,加紧写作,使该书争取早日和读者见面。

上一页: 我们都应该有梦
下一页: 国家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