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集
首页 > 思想库集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马志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五千年来,虽然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因其如黄河越九曲,长江泻三峡般奔腾不息、绵延不断,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滋养,而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在东汉之前,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儒道墨为主干、诸子百家为分支的宏大精微包罗万象的体系。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墨家逐渐被佛教替代。经过一千年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到了唐盛时期,佛教完成了本土化和社会化,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释道之一。其中,标志性事件就是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的诞生。唐宋以降,受禅宗的影响,儒家诞生了宋明理学;道家从修炼外丹转为内丹。在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村中,儒家主要谈社会问题,道家主要谈自然问题,佛家主要谈心的问题,整个人类、地球、宇宙不出这三个问题。自从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和“三纲五常(五德)”为核心价值观一直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其中,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恰好对应于佛家的“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以及道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蕴含了儒释道的精髓,成为建议五戒十善社会的圭臬和基础。

 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所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早在2008年就系统阐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国政协常委、《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说:“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要得到其他民族、 其他文明、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同理解与欣赏,必须具有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必须具有超越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一个国家、一己私利的世界视野,应该说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和视野,也只有具备这样的价值和视野,文化资源才能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有利于世界的永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价值观体系中,类比于文化四层同心圆(从内至外分别为核心价值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核心价值观正好对应于核心价值层。早在上古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口传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伟大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们已经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四科”相传下来。其思想的光辉,迄今为止一直照耀着中华儿女探索前进的道路。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决定其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其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形成等流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复如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绵延不绝的圣贤教育。这已经被五千年来历代圣哲先贤、高僧大德、帝王将相、民族英雄、仁人志士所证明。国外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研究中华文化之所以没有断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家族教育。这种家族教育,也正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可以自豪地讲,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博大精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总摄为“天人合一(细分为天、地、人、己四合)、以人为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也是东方、乃至全人类的瑰宝。

 2014年11月19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参考消息》引用法国《费加罗报》网站11月17日的报道:北京峰会由此彰显作为中央帝国的中国的新生,提出“中国梦”的习近平显示了其雄心的总体特征——即旨在恢复的不仅是中国的强大还有中国的文明。这一目标不仅在于引领改革和长期战略的能力上保持领导地位,也同样是价值观、吸引力和创新性的体现。在俄罗斯重新上演19世纪的套路,美国担心失去20世纪强大之时,习近平让21世纪属于中国。这也表明: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计算,虽然中国经济总量(16.8万亿美元)在今年10月29日已经超过美国(16.15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但按照人均水平与美国仍相差甚远。未来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以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精神文明为代表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习近平主席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精辟的讲话,这里仅引用部分讲话的要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若把“四个讲清楚”搞清楚,就不难理解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主席来到海淀区民族小学,听学生背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的价值观,其产生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染。在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中,儒家有四书五经乃至十三经;道家有《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乃至道藏;世出世间二谛圆融的佛家有三大语系的大藏经——仅汉语系大藏经就有四五千部经典之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本文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主要大乘经典、部分诸子百家的论著等传统文化典籍中撷取片言只语,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刻内涵。

(一)富强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钱多财广,实力雄厚,所治地域广阔。”(《百业经》)

 “要想富裕且幸福,克敌致胜部下多,要做利益大众事。”(《大游戏经》)

 “要让国家富裕,安乐丰收,人口充盈。”(《律经》)

 “愿银库粮库充盈,使人民长寿健壮,荣光满面享福乐。”(《金光明经》)

 “福报呈现富强。”(《念住经》)

(二)民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般涅槃经》)

(三)文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乃佛教”(《梵网经》)

 “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华严经》)

(四)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与人和睦相处者,可以入天国,与天人为伍。”“心不和,事不成。”“人们互敬互爱,互相信任,其乐无穷。”(《念住经》)

 “无害之人心是入法之光明门,消除与人不和之心是入法之光明门,它能使自他相安无事。”(《大游戏经》)

 “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大乘义章》)

(五)自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

 “解开一切众生诸束缚。”(《吉祥经》)

 “自己是自己的救主,别无救主,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智者,会获得幸福快乐。”“自由是乐,无自由是苦。”(《法句经》)

 “求解脱者,不能入言词的牢笼,智者都懂得,不能受思想约束。”(《父子相遇经》)

 “不依靠别人,自己选择自由生活方式,不能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要自愿,自主做事。”(《粗野人所问经》)

 “冲破精神蛋壳,自由自在飞行。”(《大宝积经》)

(六)平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世界安,心平则天下平。”(《维摩诘经 )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梵网经》)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于诸众生平等说法。”“不轻贱一切众生。”“能行善心、行平等心,名为菩萨。”(《大宝积经》)

 “对待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是成就遍知佛的智慧条件。”(《粗野人所问经》)

(七)公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申子》)

 “夫圣人之教,善而已矣。夫圣人之道,正而已矣。其人正人之,其事善事之。不必僧不必儒,不必彼不必此。彼此者情也,僧儒者迹也。”(契嵩)

 “对待亲友或仇敌,心要持公正。”(《宝积经》)

 “处事公正能长久,精于法治无偏心,正直经得起考验,凡事应依理决断。”“所谓公正者,如像父母对子女,公平无偏心,乘船尚不能倾斜,为官怎能心不公?”“心正无偏向,可为人中王。”(《王者之法》)

(八)法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子》)

 “不违世法。”(《华严经》)

 “弘扬法律与良好的秩序,杜绝违法违律行为。”“守护律仪者,永远享安宁。”“无德不守律仪的愚人,死后不会投生人天道。”(《念住经》)

 “持律守戒有尊严,不守律仪被鄙弃。”(《律经》)

 “要依法治国,防止违律违法。”(《王者之法》)

(九)爱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无量无数,庄严其国。”“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妙法莲花经》)

 “祸害国与民众时,人人起而维护之。”(《律经》)

 “要生起热爱国土之心。”“依法处世,护其国土。”(《父子相遇经》)

 “居住在瞻部洲者,要使其地众生安乐,依法护国。”(《金光明经》)

 中说:“国土如蜜,吃蜜养蜂,食乳护牛,护国也如此。”《杂那盖秩序说》

(十)敬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对所作诸事,要认真坚持。”(《粗野人所问经》)

 “认真做事之人,定能享受成功之乐。”(《念住经》)

 “做事不偷懒。”“从业做事者,最忌不认真。”(《王者之法》)

 “守信之人轻易不受托,受托承办之事就像那,刻在石上铭文不忘记,虽失生命不会半途废。”(《善说智慧》)

 “一切公德来源于精进(勤奋做事),福德智慧成就源于此。”(《入中论》)

(十一)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

 “谁若诚心说真话,智人不会不相信。”(《父子相遇经》)

 “放弃说假话,要说真实话。”“持正见,不欺诈,不伪装,以真诚心关爱一切众生。”(《粗野人所问经》)

 “要重视信誉,不能以欺诈语,欺骗别人。”(《菩萨地》)“不自欺、不欺人是佛戒。”(《梵网经》)

 “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宝积经》)

 “对妄言,佛陀曾多次申斥,对诚信直言多次称誉赞颂,高度评价。”(《律经》)

 “平白说慌会误国。”“坚持说真话是天上人间可以信赖的高尚品德。”(《王者之法》)

(十二)友善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仁慈和善对待一切众生,是进入天堂的阶梯。”(《念住经》)

 “放弃危害众生心,如法和善常自律,仁慈善待诸众生。”(《律经)

 “善待主人,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国王。”“与他人和睦相处,顺从别人,和言悦色,以诚相待。”(《菩萨地》)……

 关于如何切实做到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也对我们有深深的启迪。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讲:“我们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同样在这里,习近平主席说:“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一次会议,两次谈到佛,绝非偶然,耐人寻味。因为佛是人格圆满之人,是大彻大悟之人。习总书记说的“天天念”堪称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因为改变命运其实就是改念头,善念越来越多,就是命运越来越好。

 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只是物质层面的名胜古迹,也不仅仅是汗牛充栋的典籍,更深层更精髓的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心心相印的心法。正如让一台电脑良好运行要靠系统软件,心法的传承也只能靠活生生的人。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易经》中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人,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王阳明所讲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之人。“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芸芸众生要想获得圣人般智慧的光明,只有点亮我们自己的心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才得以确立的。仅仅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也经历了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派的“百日维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蒋介石先生的“新生活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两手都要硬”,江泽民主席的“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的对内建“和谐社会”,对外“和平发展”。经过173年的漫长过程,才重新回归到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传统文化的大本大元上。

 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教育, 是素质教育、 人格教育——也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解行一如。过去在童蒙养正时期最基础的解门经典是《三字经》,最简单的行门是《弟子规》。大家知道为什么习主席那么重视《弟子规》吗?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说:“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弟子规》中有大文化大福报大智慧。”

 《弟子规》113条行为规范做到了,就不难落实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心做起!

 《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如果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寰球同此凉热”的大同世界、人间净土必将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