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中国加入WTO,作为企业管理者,我想我们的视野应该拉大一点,不能仅就WTO谈WTO,应该在全球角度讨论一下经济全球化和我们企业如何实行全球化战略品问题。所谓“全球化”按世界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的报告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包括商品、服务与交易、国际资本三类,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型增强。其特征概括为:(1)生产日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断地深化,由过去的单一化分工继而发展为垂直分工和各类交叉性分工;(2)消费日益国际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世界市场之间更加融合;(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在整个世界发展过程中,贸易增长将大大地超过整个总产值的增长,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又大大超过贸易的增长;(4)资本技术劳动力流动极其形式也随之迅速地增加和变化;(5)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6)跨国公司的力量大大增加,半沿着整个全球化推动的主导力量及角色。现在世界500强全球跨国公司有200多家进入中国,而且随证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500家跨国公司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肯定、无疑地要作出战略性的调整。为什么这样说呢?去年年初,美国惠普公司请我去讲中国经济,就是因为这家公司尽管在中国进行了投资,但还是要根据中国加入WTO后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战略性的决策和投资,加入对中国的投入,加大对中国的投入,所以要让他们不同部门的主管了解中国。借此同时,我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战略思想,他们对华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三:第一,狼来了,就是说在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站稳之后应迅速扩大其市场份额。第二,将其中国投资的企业发展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主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生产力。不仅指美国的跨国公司,同样指例如在东莞台商的“台大集团”,他的驱动器的生产占全世界的1/4,1993年只有一个生产基地,现在有六个生产基地,他们在全球的业务(产品)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第三,进而使其在中国的企业提升为他们在东亚市场的本地配送中心。
以上是“全球化”的含义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那么中国企业,特别是我们江阴的企业如何在认识全球化这一趋势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观点:
一、全球化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
21世纪这个历史时期,发展的最大特性就是经济 全球化,不可阻挡,浩浩荡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包括中国,包括江阴,同时也包括我们江阴的企业,不可能等到全部都准备好了再去迎接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中国不加入WTO,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也必须要迎接全球化。这是趋势,是规律。只不过加入WTO后,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在这一全球化的体系中按照一套新的游戏规则来演绎、推演和发展。
二、全球化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各类要素的流动。
由于这一特征,使得我们的企业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四个两个战略”。即:两种资源——国内、国际资源;两种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种技术——国内技术、国际技术;两种资本——国内资本、国际资本。这就是先讨论一下中国国情,就是我们把“四个两个战略”放在全球条件下来分析一下中国国情。(1)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劳动力过剩。所以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必须借助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大量的生产基地,把我们的产品出口出去,因此,我们需要国家的出口市场。(2)中国耕地、水资源相对紧缺,是两个7%养活一个22%人口的国家。我们只好进口国外的粮食,这就等于出口水和耕地。这样我们才有可以使960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的这种脆弱局面的大幅度地有所缓解。因此,1996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中国粮食净化进口率要逐渐提高到5%,中期目标10%,进而达到10%以上,就是基于这个问题考虑的。只不过是加入WTO后这样的问题更便于有保障地解决。(3)中国现在的能源状况,如石油整个存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2.3%,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石油,由目前的15-16%的净进口率逐步提高到30-40%;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不到1%,我概要大量进口天然气,包括从中亚、太平洋、从海上进口。所以,中国需要世界的资源、资本。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过剩,每年国内生产投资总额占世界总量不到4%,仍低于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中国人均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大低于波兰,低于东亚地区。而且,中国国内差距甚大,上海是青海的350倍,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4)我们需要先进的国际技术。中国专利技术在国际上的申请只占全球的0.2%。我们不是技术发明大国,也不是科学发明大国。1700年以来,世界所有科学发明和重大技术发明没有中国人。反过来,全球还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低成本获取全球知识、技术的良好机遇,所以说21世纪对中国最大的机遇就是全球化。
三、全球化不仅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更重要的是相应地伴随着带来更大的挑战,这就是急剧的贫富差距和两面极分化。
按照OECD芬兰大学的一个教授的研究统计,从1820年到1992年,人类发展进入到所谓的“现代增长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1%。其发展总的趋势是:按不同地区来计算,如西欧和非洲,1820年不超过3倍,1992年达到70倍。从人类来看现代化本身就是全球化,但全球还是不平衡的,因而出现贫富差距的扩大,核心就你发展太慢,别让发展太快。因为他利用了全球化机遇,充分使用了各种资源,即国外的资源、国内的技术、国外的市场、国外的资本。包括美国超过英国、日本战后追赶美国、60年的四小龙追赶发达国家、78年以后中国追赶发达国家以及90年代开始的印度追赶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根据UNDP(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结论,中国使这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不仅得益于改革,而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开放。正如现在国家计委副主任王阳所说的:大包干的确是从安徽开始的,但为什么广东比我们发展得快呢?仅有改革是不够的,主要是开放。前年我去东莞作调查研究,1999年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出口贸易额150亿,据深圳、上海之后,现在要赶上上海,就是因为他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作为中国今后20年或者50年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战略”,其含义是十分清楚的,就是要从目前的半开放的经济转向全面开放的经济,从目前主要实行的外向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
那么,“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想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让生产消费全球化。充分发挥中国的比价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在今后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增强竞争力,从而超越印度、印尼,我们就有可能在这些国际竞争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此外,就说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仅有比较优势,关键还要后发优势。也就是说,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降低他的引入成本和进口成本,比如信息产业,就说要使用最低成本来使用国外资本,发展我们的信息产业。
其次,就是贸易自由化。即大规模地降低关税率,逐步取消关税贸易壁垒。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将由原来90年代初期的36%降到现在的17%,在2005年承诺降到10%。实际上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只有2-3%,甚至有70%的商品是免税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东西很便宜,而且美国2.7亿消费者成了全球各国出口产品倾销的最大受益者。所以,这种贸易投资自由化也将给13亿中国消费者带来巨大有收益,而加入WTO,使得这一进程加快。
再次,是经济体制市场化。将来我们的经济体制要和国际通行的机制接轨,至少大部分要接轨,包括法律诉讼、经济纠纷案件的处理、信用制度等等。所以,从将来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有相当多的部分要与各个国际接轨是不可避免的,包括我们现在实行的财政、税收、金融、汇率等各个方面。项怀诚部长说:“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不能不考虑国际因素了。”所以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半开放变为全面开放,这是最重要的。
谈到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涉及到企业全球化,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趋势。最近一期《中国软科学》发表浙江大学王一义教授的文章,他对企业全球化作了概括,我认为很有意义,现在根据我的理解和判断介绍一下他的观点。企业全球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市场全球化阶段;(2)生产全球化阶段(贸易在先,生产在后);(3)研究与开发全球化阶段(R&D);(4)企业全球分布的网络化阶段(如朗讯公司)。
我们的企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有巨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并不是在企业的硬件方面,而是在企业的软件方面,在公司的结构、运作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差距和趋势。最近我看到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其主题就是在讲全球化,该报告讲到21世纪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全球化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二是将伴随着本土化(地方化)的力量。两种力量同时伴随,这是世界银行的一个判断和分析,而且它指出这两种潮流将构成21世纪人类制度变迁的主流和驱动力。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在也出现两种趋势:就是跨国公司本地化和国内公司国际化,这两种趋势在总的方向上是趋同的。跨国公司本土化包括生产、销售、R&D(研究与开发)、售后服务和人才。目前,在北京所有的跨国公司中,外国人员占公司总职员数的比例再大幅下降,本土人才的比例大幅上升,其销售额本地化、国产化的比例大幅上升,所以跨国公司本土化是一个趋势。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的企业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一句话就是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海尔集团就先行一步了。1998年3月,海尔集团在美国进行投资,11月份已经投产,其专业分工是在纽约设销售基地,在洛杉矶设立R&D(研究与开发)基地,在梅卡设生产基地,有效地利用美国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组成美国海尔集团,针对美国市场要求的大冰箱,设计无氟、低能、低耗、低价一无三低冰箱,开始打美国市场,而且拿到自己的知识产权。
加入WTO后所出现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国内竞争国际化。目前国际上已有200多家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市场,300家准备进入,在10年内,达到400-500家是不可避免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实现本土化,也迫使中国企业必须向外发展。这就是目前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的中国市场特有的特点。我们看到,目前凡是在国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经过这20多年的波动,大规模的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其市场份额的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些企业目前也都出现在国内市场中直接参加国际化竞争的趋势。如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削减采购人员,将主业分包出去,进行全球采购。全部设备、原材料和非主业都通过全球采购实现,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使其成本越来越低,进而使其财务成本也越来越低。海尔去年400多亿的销售额,有100多亿是来自于采购。这些企业目前的共性做法是主要通过采购、通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并且借财务中心大幅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它们的整个市场份额,从而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国内市场竞争独领风骚的尖端企业。
那么,今后总的趋势无论是跨国公司本土化,还是国内公司国际化,总的趋势就是形成战略联盟。这表现为如下形式:(1)相互参股。大家都进行战略扩张,形成利益共同点,未来的合作大于竞争,有效的合作、有效的战略联盟,才能提高竞争能力。(2)合资企业。过去的思路是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合作,但国外许多公司是内资与内资合作,所以合资的概念已不是传统的概念,这就是发挥不同企业的比较优势,利用不同企业的原有市场,1+1〉2。(3)实行联合采购协议,降低双方的财务成本。利用全球采购中心来推行,但是这种交易是用信用担保确认的,因此建立和提高企业的信誉制度及信誉度至关重要。如果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贸易壁垒,进入WTO最大的收益就是所有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4)联合经营。跨国公司的概念不仅是一个企业实体,而是通过各种企业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5)联合开发。R&D,大的跨国公司基本都采取这种办法,因为不可能对本地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所以必需和当地合作,进行研究和开发。(6)制造及组装协议。这些就是在企业经济全球化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适应WTO,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今后3-5年为过渡期,称之为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竞争力阶段。其特点就是局部竞争,而这一竞争是在半开放半保护的环境中进行。而且大多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主要是以产品质量为基础的竞争。
第二阶段,全面开放国内市场阶段。其特点是企业置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因此,对企业来说,在国内的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国际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由局部竞争转向全球竞争,由全球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特别是服务竞争。原来中国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而未来的企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和服务相关的,因此,提供服务的质量就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发展。
总之,进入WTO,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挑战就是环境变化中企业僵化的体质与僵化的思维模式,最大的响应是要确立创新为本,以人为本的改革战略、发展战略和开放主义战略。
该文章发表于21世纪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论坛
200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