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议再次设立国家级新区,新区范围包含雄县、容城3县及周边区域。从此,雄安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后的又一全国性的新区。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发文称这是“有一个春天的故事”、“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此外,各中央各部委、央企或以公开表态,或以实际行动对雄安新区建设表示支持。同时,各研究机构纷至沓来,共同关注这一伟大实践。
雄安新区敲定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迅速开会研究,成立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统筹新区建设规划,并就规划设计向全球招标。除了发布关于房市和车市的管制措施,限制房地产资本和汽车行业涉足。
不过一个月以来,除了官方对于雄安新区建设相关观点和措施意外,各媒体关于雄安新区的讨论和猜想屡见报端。
其中讨论最多的无疑是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根据官方消息,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副中心;二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试验田。
首先,雄安新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拳头性”措施意图十分明确。破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问题,现实考量是缓解京津两级“肥胖”,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同时周边地区又过于“瘦弱”,新的承载地,可以是空间和区域效应大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北京、天津、河北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实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是重中之重,雄安新区的呱呱坠地无疑由此战略考量。
其次,雄安新区将作为创新驱动模式改革试验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浦东是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引擎,雄安新区将成为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它还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习近平2月份在河北考察时强调,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要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京津冀体制机制高地和协同创新重要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以来,官方对房市和车市的管制来看,此次雄安新区建设中极力防范房地产资本的不合理运作,避免如因房价高涨尾大不掉的前车之鉴。一些媒体分析,雄安新区房地产模式可能不会再走以前老路,将由高房价尾大不掉的模式转化为万众汇集的集租赁型住房模式。据京津冀协同开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表示,中央给雄安的定位是变革开放的先行区,这其中也包括对房地产管理的变革,雄安将实验房地产开展新形式。
除此之外,一些媒体对雄安新区战略定位的看法不尽相同。
首先是体制机制改革考量。河北日报近日有报道称,雄安新区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实行大部门制,引入自贸区管理模式,集纳负面清单、“一会三函”等最新改革成果。河北省省长许勤认为:改革还要体现在我们现在的体制的设计上,雄安新区它是要构建一个精简的,高效的这样一个管理机构,能够实行扁平化管理,统一的管理,使得它在初期就应该有一个非常高的效率,很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把雄安新区初期的开局和起步能够搞好。路透社中文网发文称,大部门制的提法虽然由来已久,政府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更多只是停留在粗糙的人员整合和部门合并上,距离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回归公共服务的改革终极目标还有一段漫长距离。这种自上而下的外生性的改革能不能如愿,还要看具体实践过程中现实表现。
此外,雄安新区作为提振河北乃至北方经济发展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的考量。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南北差距凸显,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在协同东中西部发展的同时,平衡好南北方的发展,雄安新区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成为加快河北和北方发展的新引擎,对平衡南北方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还有关于新区的生态文明定位,文化建设定位等方面的报道,但都是在细节上的补充。无论各方说法如何,既然雄安新区已然设定,其战略意图必然会随着建设工作的推进逐渐显露出来。
然而,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到目前为止,雄安并没有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兴土木,甚至还“一锹土都没动”。何以如此,笔者认为,雄安新区尚属于“谋定”阶段,虽然雄安新区建设的方向已定,但细致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4月26日下午,雄安新区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新区临时党委委员、筹委会副主任牛景峰表示,雄安新区启动区共3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将面向全球招标。
由此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珍惜这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泼墨,自然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才能从容不迫地将这篇大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