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融合的本质,是在 “一国两制” 框架下实现优势互补。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以 “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三维联动破解制度差异,推动 “国际一流湾区” 建设迈向纵深。在 “十四五” 收官关键期,唯有持续打通要素流动堵点、强化协同创新、凝聚情感共识,才能释放更大发展合力。
制度规则衔接是融合发展的核心突破点。面对 “三种制度体系、三个关税区” 的独特挑战,三地正以规则对接破除市场壁垒:跨境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整合调解、仲裁、诉讼渠道,为企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235 项 “湾区标准” 覆盖食品、养老等 30 多个领域,推动 1000 余家企业实现标准互认;530 余名港澳律师获内地执业资格,筑牢涉外法治支撑。金融领域更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探索跨境协同,为制度型开放探路。
要素高效流动依托基础设施与创新生态双轮驱动。“轨道上的大湾区” 加速成型,深中通道实现珠江两岸半小时通达,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半年超 1500 万人次;“港车北上” 优化、“粤车南下” 试点让跨境出行更便捷,港珠澳大桥通关量较去年提早 25 天破千万。创新链协同更显活力:河套合作区集聚 440 余家科技企业,实现 “香港科研 — 珠三角转化” 的无缝衔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向港澳开放,支撑 “深圳 — 香港 — 广州” 创新集群登顶全球第一。
民生文化融合筑牢情感纽带。澳门新街坊让 2500 余名澳门居民实现 “家门口” 的公共服务,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破解创业就业障碍;跨境支付通覆盖三地交通、餐饮等 200 个场景,“一码畅行” 成为日常。文化艺术节等 100 余场活动搭建情感桥梁,港澳青少年内地交流培育国家认同,逐步消融 “心理距离”。
大湾区融合的本质,是在 “一国两制” 框架下实现优势互补。从规则互认到要素畅通,从创新协同到民心相通,唯有持续深化三维联动,才能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