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将继续积极推动广东、香港、澳门的高水平互联互通,深化三地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多来,互联互通已从基础设施的 “硬连接” 迈入规则机制的 “软联通” 深水区。深化三地机制对接作为破解制度差异壁垒的核心抓手,正推动大湾区从地理空间聚合走向发展动能融合,为区域一体化注入持久动力。
基础设施 “硬支撑” 为机制对接奠定物质基础。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使大湾区 “1 小时生活圈” 成为现实。截至 2024 年 10 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累计超 1276 万辆次,深中通道更推动优质要素从珠江口东岸向西岸扩散。这些设施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倒逼通关、物流等配套机制创新,为后续规则衔接提供了实践场景。
要素流通 “软机制” 实现多领域突破。在人流领域,“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模式使通关时间压缩至 30 秒,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已为 2.3 万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2024 年以来,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国籍人员可申办内地通行证,进一步畅通人员流动。物流方面,“三地一锁计划” 与航空货物跨境安检前置政策,使物流成本降低约 30%,实现内地保税区与港澳空港的功能互补。金融领域的 “跨境理财通” 与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既满足双向投资需求,更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重大平台成为机制创新 “试验田”。深圳河套合作区启用的 “软联通” 咨询服务平台,提供 “湾区注册”“湾区认证” 等一站式服务,加速技术与资本要素流动。前海通过设立涉外律师学院、吸纳港澳仲裁员深化司法衔接,横琴出台全国首部商事调解地方性法规,南沙实现港澳律师代理内地案件的突破,五年间广东法院审结涉港澳案件达 11.1 万件。这些探索为跨区域机制对接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当前,三地仍需在数据跨境流通、职业资格互认等领域持续发力。依托 “硬连接” 的物质基础与 “软联通” 的制度创新,粤港澳互联互通将从要素流动升级为功能协同,为世界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