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力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产业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一系列旨在促进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政策大力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产业优势互补。鼓励珠三角九市与港澳联合共建科创制造、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合作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各自在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专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领先地位,香港在金融服务方面经验丰富,广州则在先进制造业上实力雄厚,三地携手,能够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再到金融支持的全流程协同,加速产业升级,提升整个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为了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大湾区积极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全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推进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让科研资源在大湾区内高效流动。同时,完善面向港澳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港澳科研力量参与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大湾区持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轨道上的大湾区”,优化完善港珠澳大桥管理运营机制,管好用好深中通道,推进机场群、港口群智能化、数字化、协同化发展。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是大湾区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打造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支持三地政务服务平台互联和信息共享,推进 “跨境通办”,拓展 “湾区标准”“湾区认证”。编制实施涉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健全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扎根大湾区。
此外,民生融合体制机制的完善也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拓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拓宽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支持港澳青年在粤就业创业,深化 “湾区社保通”。良好的民生环境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湾区经济发展政策涵盖了产业、创新、基建、营商环境和民生等多个领域,这些政策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大湾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向着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