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决策透明度、可预见性以及场景感,以建立稳预期的长效机制。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8月份CPI和PPI的数据。显示出8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1%,涨幅也比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8月同比上涨22.4%,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基数走低影响。
过去十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纪律,没有跟随发达国家同步采取激进的刺激政策,避免政策透支;二是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有所提高,包括减少数量干预,提升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定价能力;三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避免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空间主要取决于“提升增长的自主性”和“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一方面,中国经济内循环能力越强,经济发展独立于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就越大,参与外循环的主动性就越高;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增长效率的竞争,效率是决定货币政策的锚。
刚刚出炉的美国7月CPI、核心CPI数据双双出现了回落,虽然回落幅度不大,但是好于市场预期,预示着美国通胀或许已经见顶。受此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全线高开,出现较大幅度反弹,这些反映出当前市场对美国CPI的关注程度很高。美联储在9月份加息之后再次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已经有所下降,这刺激了美股的表现。当前美国面临的高通胀其实是对过去三年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从货币方面来找原因,美联储过去三年大量放水采取零基准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催生了资产泡沫,资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另一方面,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受到疫情扩散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大宗商品供应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导致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价格出现暴涨,这催生了全球资产泡沫,从而推动了欧美的通胀居高不下。现在美国的通胀率虽然相对于高位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处于高位,所以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并不会持续太久。
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加息或不可持续。美国明年经济衰退的风险大,不排除明年夏天前后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入减息周期的可能性,从而终结中美政策错位。但短期而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加息,对中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短期影响包括:压缩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中美出现负利差,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美国经济由加息带来的经济衰退后果,使得全球总需求不足的情形恶化,增加中国出口的不确定性。
最后,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和消费无疑是经济转型受益的两大方向。现在新能源已经走出强劲走势,而消费则暂时受到压制,一旦超预期因素减弱,消费白马股有望接力新能源带动大盘回升。从长期来看,结构性行情依然主导了A股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建议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而对于短期市场波动,建议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忧,当前市场的调整应该已经接近尾声。(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