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首页 > 大湾区 > 正文
“十四五”规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2022年08月26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粤港澳三地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作了全面规划,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经过三年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框架逐步搭建。从内地融合来看,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了9市融合,大湾区发展整体性增强。从内地城市与港澳合作来看,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方案出台,为推进港澳与内地融合、依托港澳面向世界奠定制度性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成阶段性任务。

对比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经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从产业体系来看,世界主要湾区不仅是城市群,更形成了技术集群、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仍集中在中低端,如何打造系统、完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仍需探索。这方面,深圳市近期出台“20+8”政策是一次有益尝试,其他城市也需要系统梳理并强化优势。从科技创新来看,人才和机制均不可或缺,美国主要湾区外籍人才占比超过40%,先进的人才机制及配套医疗、教育等政策促成了人才集聚效应,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探索。

协同创新驱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建成了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载体。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并向港澳地区用户开放,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了一大批港澳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二是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7亿元,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深入推进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最后,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是建设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前提。大湾区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一个连接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议全面梳理与粤港澳规则衔接清单,形成大湾区统一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作规则对接,建成大湾区统一市场,后向四方扩散,向北往湖南、长三角对接,向西往海南岛,向东往台湾、福建,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