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南沙区位于其地理几何中心。自1993年5月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近30年发展,南沙已发展成为区域功能中心。
Nansha, Guangzhou is a New Driving Force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Overlooking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Nansha District of Guangzhou is located in its geographic center.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n Guangzhou in May 1993, Nansha has developed into a regional functional center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是大湾区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三大重要平台。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广州南沙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广州南沙是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随着大湾区的建设,广州南沙步入快速发展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
规划目标正在变成现实。全区已集聚4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的广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空间智能开发。“选择在南沙创业正是看中了当地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的产学研集聚优势。”公司联合创始人曹田甜说。
基础科研是南沙区和大湾区发展中的短板。近年来,随着众多高端科研机构的聚集,南沙开始成为大湾区突破基础科研瓶颈的重要支撑。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已进驻。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南沙处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交汇点,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科创蓄力推动南沙经济实现高质量快速跃进。“十三五”期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063.2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846.11亿元,年均增速9.6%以上。面对近年外部挑战和新冠疫情冲击,南沙依然取得不俗成绩。立足新发展阶段,南沙出台政策力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通江达海 牵手世界
6月1日,以航天产品研发为主业的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迁入广州南沙。选址南沙的考量,除了当地发力深空产业的政策支持,还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火箭在南沙产业基地生产出厂后,无论是走海运发往海南发射场,还是执行海上发射任务,都能大大提高火箭产品的运输效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州城市发展,以珠江为轴带,一路“东进”“南拓”。2005年4月设立南沙区,广州从滨江迈向滨海,由江入海开启城市发展新格局。作为全市唯一出海通道,南沙成为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枢纽性节点。
南沙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内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以及广州机场、深圳机场、香港机场等繁忙的国际空港。地理几何中心代表了城市的先天禀赋,但需要不断完善航运、空运、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才能让南沙转变为交通中心,进而成长为功能中心。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加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南沙大桥、明珠湾大桥通车,从庆盛站乘高铁,35分钟可直达香港西九龙。随着将来深中通道南沙支线、狮子洋通道、广中珠澳高铁等建成通车,广州南沙协同港澳共建高水平开放门户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改革攻坚 试验示范
自挂牌以来,南沙自贸片区累计形成了789项改革创新成果,多项举措在国家和省市层面复制推广。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从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变化中提升,不变的是南沙区持续的改革试验。
建设全球溯源中心和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交地即开工”,创立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请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瞄准国际最高标准,今年5月,南沙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再出发,旨在打造标杆“试验田”。
湾区有大未来,南沙有大机遇。”只要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南沙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柒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