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
Nansha of Guangzhou Cooperate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to Realize "Five Links"
Nansha, Guangzhou, has deepened its cooperation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hard connectivity" in infrastructure, "soft connectivity" in rules and mechanisms,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hain connectivity" in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and "heart connectivity" in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31.61亿元,同比增长9.6%,较2017年增加约787亿元,年均增速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2.3%,自2017年以来年均增速17.7%;外贸进出口总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4.7%,较2017年增加约649亿元,年均增速7.4 %;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6个,累计223个,较2017年增加124个;新设企业约8万家,累计登记企业约26.48万家,较2017年增加约21.2万家。
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
加快建设服务大湾区区域交通中心
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轨道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南沙庆盛站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全国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160公里的时速,实现南沙3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的目标;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作为珠三角西部重要的货运通道,打通了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
高快速路方面。南沙大桥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再添新通道;广中江高速投入使用,成为广佛肇和珠中江两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快速通道,南沙至江门节省了半小时车程;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无缝衔接深中通道;连接南沙东莞、横跨珠江口两岸的狮子洋通道,也将为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作出新贡献。
航运物流方面。2021年,南沙港区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汽车吞吐量112万辆,开通135条外贸航线(年内新增21条)。
聚焦规则机制“软联通”
加快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
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一是创设新型合作机制。
二是规则衔接取得突破。
三是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四是信用建设成效明显。
聚焦科技人才“智联通”
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要求,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南沙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日益凸显。
一是“1+1+3+N”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形成。二是粤港澳科创合作不断深化。三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
聚焦产业协同“链联通”
加快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加强与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致力于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魏敏介绍,目前,南沙已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市级“两高四新”企业112家。
聚焦交往交融“心联通”
加快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
一是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
二是港式国际化社区和港人子弟学校加快建设。
三是公共服务水平日益完善提升。
接下来,南沙将围绕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目标定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进高水平开发开放,全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柒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