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Give full play to distinctive strengths to complement innovation weaknesse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open and internationalized regions in China. Compared with world-class bay areas such as the New York Bay Area,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the Tokyo Bay Area,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not only has similarities, 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特色优势明显 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总和,是东京湾区的4倍,人口超过7000万,相当于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2020年,广东省珠三角经济总量近9万亿元人民币、香港约2.7万亿港元、澳门约1944 亿澳门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韩国,高于旧金山湾区。广东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超50户,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粤港澳三地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拥有香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也于昨天挂牌成立。珠三角地区素有“世界工厂”称号,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密集,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4800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8.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其他三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今年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还将开工建设一系列轨道交通线路。在“十四五”期间,大湾区内地九市还将新增加7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港口群和机场群,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合计超8200万标箱,约为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3倍,机场旅客吞吐量超2.2亿人次,相当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总和、东京湾区的近1.7倍。
搭建科技创新“四梁” 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发展短板,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亟待予以解决。大湾区启动建设以来,广东通过打造“四梁八柱”的重点任务,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第一条“梁”是原始创新。广东已成功争取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启动,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目前大湾区在建以及正在推进前期筹备工作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有23项,其中,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并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已完成超350项课题;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10家广东省实验室,聚集国内外院士近200位、港澳科学家41位,为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预备队”。大湾区还稳步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18所高校的108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加快建设。通过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将重点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力求补齐广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
第二条“梁”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能力比较强,这是大湾区内地九市的“长板”。截至去年年底,广东有5.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万家以上在珠三角九市。广东持续推进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200亿元(珠三角九市达3000亿,占比约95%),占GDP比重达到2.9%。部分创新型企业研发经费所占比重较高,包括华为、中兴、大疆等一批企业支撑了广东的产业创新,这是未来大湾区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底气所在,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筑牢的“长板”。
第三条“梁”是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中心相比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毗邻港澳,有利于加强三地协同创新,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显著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三地协同创新,将三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将会大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力。推动科技设施和科学仪器在粤港澳三地共建共享,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多物理谱仪顺利建成并成功出束,香港大学科研团队基于散裂中子源的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
第四条“梁”是体制机制创新。对标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发展,广东积极推动破除制约粤港澳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广东大力支持港澳在大湾区内地设立研发机构,在承担科研计划项目时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目前已累计过境拨付超1.5亿元;通过多种政策的支持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三地科研人才流通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推动落实人才“优粤卡”、个人所得税优惠、出入境便利等政策,2020年共为近9000名申请人退税近23.9亿元。(柒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