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这个说法其实也没多少年,其实美国算是老牌的“世界工厂”了。当然,美国的“世界工厂”头衔也是来自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自然是有资本的,英国的“过剩产能”成了美国“Great”的中坚力量之一,美国成为最大的输出国,掌控了制造业中心的迁移。而“世界工厂”的转移路径主要靠人,所以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同时人口红利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利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建立起了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链;2000年加入WTO又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分工和专业化的体系中,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领域都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也经历了不少波动。一边是大量企业迅速转产、复工复产的“硬核”操作,一边也有部分企业难以达产,存在订单交付的风险。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不少外向型制造企业感到压力。
5月以来,高层在多个会议上,反复提及“国内大循环”概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满足中国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逐步形成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系列的表态,实际上表明了中央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的原发需求之一就是外需,外需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创造顺差(净出口),顺差对应国内资本积累及货币投放,形成再投资,从而带动更大的外向型产业链规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过去多年的出口经济结构导致中国长期高储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格局,构建“国内大循环”在于持续扩大内需,降低居民储蓄率,用居民内部消费需求消化内部投资产生的产能,承接以前的出口,形成自我畅通、自我循环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美在贸易(产业)、科技、全球运行规则全方位博弈态势越来越明显,中长期来看,部分脱钩在所难免。在此情形下,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势在必行。因此,未来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抓手之二,在于以新基建、数字经济为引领,实现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
一系列旨在发力于科技前端、筑牢数字基础的举措,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制造与消费、金融等各环节紧密相关。确保制造业的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各环节也要协同,筑牢基础、畅通循环、加强融合,中国制造方能注入更多力量。(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