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提出
一、世界产业漂移
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是伴随着价值观的变革进行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行冲刷,这种冲刷并不意味着一切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都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更新,而是新旧交替渐进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在挣扎中不得不让位于新的价值观,最终新价值观受到人类社会普遍的认同和尊重。这种现象有点象黎明初升的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一点一点的照亮着大地。当太阳在地平面上升起的时候,黑夜同样也在坚守着阵地,直到太阳完全升起黑夜也就被太阳的光芒所遮盖。哥白尼、达尔文、沸洛伊德,从“日心说”到“人的起源”再到“潜意识本能论”,都对人类传统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过冲刷,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不论传统的价值观多么顽固,最终新的学说就象升空的太阳,其光辉照耀大地,黑夜彻底消失。这就是创意认识论的核心思想。
1994年我在研究世界产业漂移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把工业文明的成果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相对农业文明和手工工场文明而言的。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一次新的生产力的革命,到1850年左右英国就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业的过渡,从而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进而带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加快社会进步的步伐。所谓工业文明成果,实际上就指的是高烟囱、大机器、大厂房,也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工业现代化。这就等于将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后转移的工业文明成果引进中国。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叫做丹尼尔·贝尔,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从这本书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并不知道当工业文明成果转移之后新的产业形态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当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产业形态就是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写的信息时代,或称信息文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70年美国把因特网运用于美国军方,从此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产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信息文明时代。计算机的确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奇迹,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信息文明诞生还不到30年的时间,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把信息文明成果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因为只有大量的产业转移,才能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由此来看第二个比尔盖茨一定不会出现在信息文明时代,而是出现在更新更高的产业文明形态。
什么叫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由于产值结构包含了资本和技术的涵义,所以我们通常把产值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代名词。也就是说,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把大量的劳动力向新产业进行转移,而是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向新产业进行转移,以产业升级的发展途径来提升国家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我在研究中通过种种数据的分析,预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当信息文明的成果再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后,在2020年前后优先发展的是生物文明,2050年是再生能源,然后再将这些新的产业文明形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这就是通过产业漂移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思想。从世界产业漂移的理论来看,自然也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总是五分之四的人忙忙碌碌去养活五分之一的人。中国的企业踌躇满志,雄心勃勃,都希望做大做强,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企业用那纤细的手去握西方发达国家那巨大的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呢?中国要有什么样的产业形态才能提升国家实力,走到世界产业的前列?因此我通过对世界产业漂移的认识,着手研究中国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二、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现状是什么?用最简洁和最朴实的语言来形容,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是用两个7%来养活22%的人口的国家。中国现已探明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资源7%,可耕地面积占全球可耕地面积7%,但是中国却养活着全球22%的人口。缺少淡水和可耕地,意味着粮食的供应缺乏,中国不得不从泰国进口大米,从美国进口小麦,进口粮食就等于出口淡水和可耕地,这就使得原本就十分稀少的淡水和可耕地变得更加稀缺。除此之外,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也十分缺乏。中国现已探明的石油储备量仅占世界的4%,天然气储备量占世界不到1%。我们资源稀缺,却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就是中国资源稀缺的现状。同时,中国的科技水平整体来说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1700年来世界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也就是继东汉张衡的地动仪之后,世界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没有中国人了,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发展模式呢?中国是一个替代出口发展模式,所谓替代出口发展模式指的是由过去农产品、原材料,通过初加工、精加工成为半成品、成品,完成一次、二次或多次替代出口从而换取外汇。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北京人如果说挣钱的话,一定不会说挣北京人的钱,一定是想办法挣其他地方的钱,一个省要发展也要挣其他地方的钱,中国想要发展就要想方设法挣外国的钱,这就是经济的发展规律。替代出口换取外汇,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布局上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但是随着原材料成本的提高、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工资、越来越稀少的自然资源,加之国际市场的卡压等政策环境,就使得中国的加工制造产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来分析,国际领域通过产业革命、产业漂移来完成他的产业升级获取高额利润,中国目前的状况是资源稀缺,人口过剩,中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加工和制造产业,这一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就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也就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改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国家富强的经济发展战略。那么什么样产业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的竞争性产业?中国的国情规定其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特殊性的原则,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易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还必须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过剩的劳动人口通过加工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所完成的产品和服务转移出去,而如果硬要强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必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最终将会形成隐患。所以衡量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要看它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解决相对的就业水平。
三、对中医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梳理
从创意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方式,则需要对许多产业进行梳理。这种梳理的过程往往是对产业构成的要素和产业的基本面深入进行思考。1994年我开始对中国产业进行研究,当时认为有两大产业能够与世界先进产业平齐,并能形成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劳动就业在内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产业一个是中医药产业,另一个则是文化产业。
我对中医药产业进行了研究。中医药产业是中国古老文明传承下来的产物,它从上古时期甚至神话故事一直传播到现在,形成了一种文明的形态。从它的“望”“闻”“问”“切”的诊断到中草药的治疗都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康复身体,促进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产业学的角度,中医药是最能够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基本面的。中草药的交易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草药的加工属于第二产业,中草药的种植属于第一产业。由此来看它是与三个产业形态都密切相关的产业,其产业面广,产业内涵丰富。但是从中国引领未来世界产业发展的高度和态势上来分析,中医药产业暴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中医药产业强调的是一种辩证和阴阳平衡,理论的角度是建立在功能论的基础上,所以中医被称之为中国医术而不是中国医学。尽管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医药乃被视为国粹加以宏扬。可是我在研究的时候,发现中医药作为产业由其是未来中国竞争型的产业来说它的制约性就更加明显。我们也不去探究中医药在理论上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但从产业方面分析中医药产业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位肝病患者,你问10位西医医生他们治疗方案都是一样的。肝硬化脾切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硬化,使脾内的门脉高压增大,压力增大后会反作用于肝,使得肝进一步的恶化,所以西医医生的治疗都是采取切除脾来减少脾内门脉高压对肝脏的压迫。但你要问中医,10个中医对同一种病有10种处方,因此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中医比较依赖经验,有时候你能看好这个病,但你不一定能看好其他人的病。而中医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它自身很难标准化与量化,不能标准化的事情如何能做到产业化呢?
在对中医药产业的研究发现了瓶颈之后,我的思维也就转移向下面要谈到的文化产业。
我在研究文化产业的时候系统的研究了英国的创意理论产业和美国的版权经济。对当时中国现行的文化产业以及以文化产业为概念规划的项目同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发现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也有其局限性。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了英国的创意理论产业,美国的版权经济以及欧盟的创意文化产业等。我们先从国际流行的文化产业这个角度来分析,当时我首先研究了英国的文化产业和美国的版权经济。英国的文化产业取得发展是在1998年前后布莱尔执政时期,当时布莱尔为了要获取选票,就推导了一种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新经济就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主要核心。当时英国所推行新经济主要包括:广告、艺术、建筑、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录像带、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以及电视广播等等。英国政府将此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方式。不可否认,新经济发展当中的文化产业占英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的5%左右。后来英国的创意学之父霍金斯写了一本书叫《创意经济》,并且首次将文化产业理论化。另外美国、欧盟等国家基本也是用电影、音乐、音像制作等来构建其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我在研究国外的文化产业时,发现国外的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特征,主要突出了人的创造性,换句话说产业的主体是以人为主的,但是又是因为没有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区分清楚,更确切地讲就是没有把人的创造性和自然资源的可使用性区别开来,也没有把当代人和老祖先们创造的文明形态区别开来,因此产生的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旅游业相配套的产业,总体上没有超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范围,并没有站在产业增长及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问题。简单来说,英国的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附属品存在的,它打造的是一个产品和商业的服务体系,而不是从一个产业的理论高度构建的。它对人类的服务和人类的贡献也是有局限性的。
而美国的版权经济也是大同小异,但是美国附加了更多的设计要素和科技要素,同时又用法律和商业模式进行保护。实际上美国推广的商业模式是依赖法律保护从而获取知识产权的推广,利用知识产权扩张达到新增利润。这种发展模式从较高层次和视野来看,仍然没有跳出旧有的发展框架和发展方式。
中国的文化产业更多的关注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文明、文化成果。中国目前广为流行的文化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将中国古代、近现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文明、文化成果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使之形成一个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消费产品。这些产品我们平常都可以看到,电影、电视、主题公园等等。在研究考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是不挣钱的。一个中国政府将其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产业为何都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其原因何在?接下来我又结合中国人文环境对人类文化学和文化学理论本身进行了研究。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广泛以及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有300多种定义。我认为:文化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组织的一种特质。什么叫特质,特质就是它特有的属性和特殊的本质。上海人和北京人为什么不一样,就是由他的属性决定的。我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美国在处理西德问题上和处理日本问题上就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美国在处理西德问题就是取消政权扶植傀儡,建立战后正常的国家秩序。美国政府当时也想将这种处理方式应用于日本,而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尼鲁·本尼迪克特呼吁美国国会在战后日本问题的处理上不能沿用西德的作法,这一提示引起了美国国会高度重视,当时就把这个课题交给了本尼迪克特。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上万名侨民的研究,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的名称叫做《菊花与刀》,这本书反映了日本大和民族的两个特点,就是菊花精神和武士道精神。菊分根就能存活,种过植物的都知道,尤其对菊花偏爱喜爱的人。菊分根就能存活,这实际上就反映了日本大和民族非常顽强的民族属性;另外一个就是刀的精神,刀代表着锋利与尖锐,勇敢的象征,也说明了这个民族的武士道精神。本尼迪克特在报告中称日本是一个羞辱感很强的民族,如果要将日本天皇裕仁处死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将集体自杀,因此建议美国国会要保留日本天皇裕仁。美国国会也听取了本尼迪克特的建议,保留天皇裕仁,在日本建立继苏比克湾、台湾、新加坡之后又一个军事基地,也较为妥善地解决了日本战后问题。
那么为什么美国对待日本和西德采取不同的方式呢?实际上是尊重了文化属性。反过来讲由于文化是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一种特质,因此文化也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不同的民族都要用不同的世界观来解释现实,同样的现实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由于文化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因此文化作为产业在拉动消费者和资本方面都是具有明显瓶颈的。我在对中国广为流行的文化产业园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经建成的文化产业园99%都是亏损的;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地方兴建的文化产业园都带有烈强的民族特征。如以民族英雄人物、民族建筑、民族习惯、地域习惯等为符号进行打造。曾经我去过某某省某某某县去考察,那个县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所以市政府就以这位历史名人作为原型修了一座文化广场,共投资15个亿。文化广场从外景观上是以这位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再加上一些相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那么当地政府打造这座文化广场的意图是什么呢?通过交流知道当地政府主要是通过建立地域性的中国历史人物为核心打造一个以智慧为轴心的景区,让人们去参观和膜拜。他们就想让一些有升学愿望和求知求学的人来这里可以参观,一方面起到励志;另一方面心灵可以得到慰藉。但是这位中国历史人物是一个有着明显地域性符号的人物,某某省的人或许喜欢这位历史人物,但是不代表广东人喜欢,也不代表北京人喜欢,更不代表上海人喜欢。由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过于凝重,虽然修建建起来了,但是这样一个地域符号过重的文化广场,最终也就成为了一个文化广场,并没有建设成一个产业化的商业平台,而附近修建起来的旅游配套设施使用率也不是特别高,整个广场也成为市政建设的一部分,其作为一个产业形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北方某某市政府修了一个十几米高的民族英雄的雕像,这个建筑非常壮观,仅雕像腹部就有几层楼那么高,当地政府准备在腹部建设一个冷兵器博物馆,展示中国历代的冷兵器。我认为,如果这种创意真要实施的话,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该项目的破产。因为尽管这位历史人物确实是一个民族英雄,那也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果将之作为人个超大型的雕像建筑从教育的角度意义不大,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建如此巨大的雕像,而从产业的角度分析其局限性就十分突出,况且雕像的腹部还是一个冷兵器博物馆,这就会在国际上引发不良反响。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地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就有一股反华势力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来破坏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他们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周边国家要警惕中国。如果这个民族英雄的雕像加上他腹中的冷兵器博物馆建成的话,是必会留下话柄,难以得到建造旅游景观良好的效果。这个事例再次证明文化属于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地域的一种特质,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上层建筑符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此很难作为一个产业被整个的人类社会所接受,它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就有很大的瓶颈。
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作为民族意志来说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产业来认识这句时就有明显的不足。比如说说靖国神社是民族的,你能说它是世界的吗?起码中国人就不认同,你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就要去抗议。同理岳飞是民族的你也不能说他是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作为产业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当我们分析了中医药产业和文化产业之后,所得出得结论就是这两大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产业是有局限性的。在深入分析世界产业未来走向和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模式的基础上,我提出艺术创意产业理论这一人类崭新的发展观。
第二部分:艺术创意产业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艺术创意产业论的定义
艺术创意产业论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挖掘,使之形成一种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新型资源,拉动资本和技术在新资源下得到合理配置,改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就业。
艺术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它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产业领域,而是能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影响着生产经营各个主要环节。其产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更多的是为生产者(投资者)提供服务。用人类智慧创造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目的的新型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带有前瞻性的发展模式,它可以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减轻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制约,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艺术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参与和服务,同样的投入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乃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创意产业城市,未能发挥出艺术创意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
艺术创意产业论是高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旅游业的一种世界又一崭新发展文明形态。它将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物文明,再生能源文明之后又一产业发展形态。艺术创意产业论不仅适用于艺术创意本身,还适用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也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层层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和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文化产业和西方国家的创意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的创意产业是局限于知识、科技、艺术领域和人在精神消费产品层面上的,而艺术创意产业论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大到国家的设计、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的指标;小到企业管理、项目组织与实施、企业团队与文化建设、企业公共关系等都能用艺术创意论使其产生巨大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创意产业论又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将引导世界各个层面向着一个崭新的形态发展,而这种崭新的形态是指的随着世界人口日益膨胀,资源日趋枯竭的状态下,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二、艺术的定义
艺术创意产业论中所提及的艺术并不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下所理解的艺术,一般意义的艺术主要是指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尽管一般意义的艺术和我们理论当中的艺术有着交叉性,但是并不是在我们的理论范畴内。艺术创意产业论中的艺术指的是以人类智慧和技能所创造的,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五种感官所触及到的方方面面只要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比如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物质形态楼房或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果它的确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就是一个建筑艺术,如果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它就是一个楼房或建筑。再比如一曲音乐,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就可以称作音乐艺术,如果它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只能称之为音乐。同理餐饮也一样,交通工具也如此,只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范畴。随着物质形态的积累和发展,人的精神需求会逐渐提高,也就是说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恒量,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的追求而发生变化。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一种时尚的观念,这个观念指的是追求与传播。比如说一件衣服,不仅自己要穿而且还要传播给更多的人去体验和分享。追求与传播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这一要素就构成艺术创意论中的艺术内涵。总之它是抽象于现代流行的种种艺术形式和类别的,而且又和它们即相联系又相区别。
三、创意资源的理解
艺术创意产业论强调用人类智慧创造资源,这也是艺术创意产业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经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了,同时也说明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
作为人的文明形态的界定主要是从生产力的变革入手的,有着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做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每个生产工具都是作为人类进步的文明形态的表现。总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的民族习惯、精神、文字和语言。文明形态的实际表现是社会伦理、法规制度等一系列的生活准则。在这里,为什么说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呢?首先它解决了人作为生产力的核心部分存在的价值;其次是通过人类智慧可以创造资源。我们原来认为资源是什么,就是时间、货币、物质、自然等资源,而艺术创意产业化论中的资源是用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同时这一资源又是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根本目的的,这就划定了传统资源和创意资源的界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而人类社会现有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上层建筑包括宗教、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普遍价值观和艺术)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用智慧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挖掘一方面规定了新资源的属性,界定与传统资源的区别;另一方面说明新资源的创造使用和开发,将更加丰富人类对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人类生活水准,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读者就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将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叫做“艺术创意产业论”了。艺术创意产业论中的资源是创造出来的一种产业资源,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资源,也不是讲的时间、货币、物质资源等。如何衡量创意资源有四个标准:能否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解决相应的就业水平;能否拉动消费者;能否拉动生产者(投资者)。这四点实际上就构成衡量和检验智慧创造资源标准。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最终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就产业而言最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形态上。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也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但是这种产品和服务都是产业过程中的结果,而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前提,这就清楚地鉴定了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目的。艺术创意产业论中提出的创意资源,最终也会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两大领域,但是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却大相径庭,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生产过程中的结果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前提。也就是说用艺术创意产业论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是以一种新资源形态出现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这种产品和服务既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解决相应的就业水平,同时既能拉动消费者也能拉动生产者(投资者)。它和一切自然资源一样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部分:艺术创意产业论的价值分析
艺术创意产业论并不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游戏,也不是在商业利润驱使下的商业模式,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发现。它的理论基础植根于人类文明基础之上,包括哲学、历史学、自然科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产业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包括西方认识论与东方认识论的精华,它将西方结构论的思想和东方功能论的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贡献。
一、艺术创意产业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核心思想,是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新型的资源,这一资源永远不会枯竭。艺术创意产业论的理论核心是用人类的智慧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挖掘,使之形成一种新型资源。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艺术创意产业论首先突破人们对传统资源的认识,扩大了人们在认识领域中对资源认识的范畴。由于它是以人类智慧创造资源为前提,而智慧本身又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所以它所创造的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我们现在已知的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形态,包括水、诸种矿藏和土地等,实际上它们都会随着人类生活的目的加强而逐渐枯竭和萎缩的。而艺术创意产业论提出的新资源的概念,它是人类智慧创意的资源,所以这种资源形态是一种永不枯竭的资源形态。当人类完成了对知识积累的过程后,智慧创造资源就更容易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加以应用,随着知识丰富和积累智慧创造资源的具体产业形态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艺术创意产业论能够使其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可以这样形容,在同一资源的条件下,艺术创意产业论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艺术创意产业论所提出的创意资源,是一种永恒的资源,它会和传统的资源相互结合使其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在传统的资源形态下,如果将艺术创意产业论的资源观与其结合,就会使得其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更高,从而拉动资本、技术和就业。
创意资源的思想,使人类对资源的再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对资源的使用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改变了人类对已有资源的认识,进而推动人类在资源认识领域中的一种创新。我们经常听到资源枯竭型城市,什么地方的水资源枯竭了、石油资源枯竭了、煤炭资源枯竭了等等自然资源枯竭的报道。这些报道如同一把重锤不断地敲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也是在传统资源观下的产物。而艺术创意产业论的资源观认为只要人类存在资源将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给读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一阶段我去某某城市调研,某某市过去是一个老的煤炭城市,由于煤炭开采过度,所以煤炭资源早已枯竭,并形成了若干个大坑和水塘。其地理位置就位于该座城市的中心地带,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以传统的资源观认识这种现象,自然会认为既然煤炭已经开采完毕,这里实际就等于一座废墟,如何将废墟加以利用。于是该市政府将此打造成一个可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公园,将废墟充分加以利用,可以称得上变废为宝了。如果用艺术创意产业论的资源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其结论就大不相同了。艺术创意产业论的资源观认为,资源是可以通过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因此更加重视存在的有,而不是有无的有。有无的有只看到自然资源由多到少,由少到无,煤炭被开采完了,没有煤炭成为废墟。而存在的有认为有无煤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资源形态。另外,从产业形态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现象,问题就更加突显。产业形态十分讲究其内在要素的构成,一个产业是否合理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一定的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这里的产值结构主要是特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大于产出可以认为是公共形态或市政建设,它只是更加长远的服务于产业的平台建设;产出大于投入属于拉动消费群体的市场产业形态。尽管从宏观经济学领域都会将二者称之为产业,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条件及发展状况,我仍坚持认为后者更适合于中国国情对产业发展的要求。由于对发展观在认识上的差异,某市在废墟上建成的公园,存量过大,增量不足,也只能作为该市市政建设的配套。如果用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思想同样对这片废墟进行建设的话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艺术创意产业论用人类智慧创造的资源,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消费相结合更易于使人类在精神消费的同时达到更高层次上价值观的同一。艺术创意论所倡导的是人类共同的智慧,而不是某一民族的智慧,它是将人类所有的智慧提练出来用于打造一种新型的资源,所以它排除了民族的狭隘性,也排出了地域的狭隘性,使得人类所有的智慧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从而带动人类整体文明程度的进展。某种意义上它的社会价值的影响力要超过它的经济价值的影响力。从当今社会发展创新角度来认识人类的消费行为,精神层面的消费将是未来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实际上就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精神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创意产业论将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作为创意资源的核心,运用人类的智慧将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一种又一种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以供人类享用,人们在接受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其精神价值也在提升,因此艺术创意产业论可以说它是跨越以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创意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同国家和民族又打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产品和服务被整个人类所接受,这也起到对社会价值观的融合和促进作用。
艺术创意产业论突破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未来落后区域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良机。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一个区域发展前提条件是看它是否具备发展的要素组合。从这个意义上看发达区域的要素组合远远要优于落后区域,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去认识区域发展时,那么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就几乎没有任何的发展空间。而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主题,在发展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说只有发达地区才要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就不需要发展。宏观经济学继而提出通过宏观调控即通过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问题,这些措施只是不彻底的解决了一些地区差距,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不仅发展空间极为狭小,而且发展观念也十分落后。艺术创意产业论从根本上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用人类智慧创造的新型资源不仅适用于发达地区,也适用于能源枯竭城市和自然资源极为稀缺的地区。
二、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发挥根本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尽管西方经济学把供给与需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同样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拉动与阻碍供给与需求时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把唯物史观引入经济学领域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主要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素,即:人,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又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又一补充要素,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生产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及相互关系,它也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形式。艺术创意产业论所创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将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艺术创意产业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人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类的智慧和在智慧支配下的技能和态度,艺术创意产业论将劳动价值论提高到劳动创造人类精神价值高度来认识,将人类的创造性的资源的可创造性、利用性、使用性紧密结合,建立了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地位,确立了人在新型所有制构建下的崇高地位。由于智慧成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智慧又成为人类创造资源的主体,所以从生产力的要求就使得它所面临的生产关系将会发生变革,由过去集体、群体的共同劳动创造改变为集体、个体都能够劳动创造,因此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也就显得更加平等、更加尊重的关系。
艺术创意产业论重视人的独立创造能力,群体和个人均有机会从事创造性的生产和劳动,减轻了人对劳动工具的依赖程度,迅速推动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过去人们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社会价值的时候主要是生产工具在发挥主要作用。科学发展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围绕生产工具的变革而进行的。远古时期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经过旧石器时期(把石头拿过来进行生产)。新石器时期(把石头经过打凿、钻孔、按把来进行生产)。铜器的发现冶练技术的提高改进了生产工具,因为它可以铸造成各种各样人便于使用的生产、生活的工具。到了铁器时期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取带了手工工场缓慢的制造过程,大大缩短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为人类进入商业社会以市场经济时代创造条件。可以这样形容,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紧密的和生产工具相联系的过程。艺术创意产业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生产工具,而是强调人的智慧。也就是说人类不需要扎堆围绕一台机器进行生产,也不需要围着生产流水线进行生产,可以完全在一种自由状态下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生产。这就使得人们对生产资源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影响到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可以预见由于这种新型生产力的推广将使得生产关系发生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改变。未来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新型关系是我们现在很难认识到的,但它的确是客观存在,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艺术创意产业论是用人类智慧创造出可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资料。由于智慧创造资源这一属性,这使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由投入生产资料改变成投入人类的智慧,从而导致生产资料的分配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是创造资源,这一资源的生产过程及使用过程就使得我们与以往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投入观念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人们基本上是把前期的投入用于生产资料上,即土地、矿藏、机器设备、厂房、科技成果等,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讲这就叫做投资。如果你真的好奇的话,你可以问问中国现在的企业家“什么叫投资?”,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并绘声绘色地跟你讲“投资就是买土地,投资就是买矿藏,投资就是买科技成果等等”。而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核心思想是用智慧打造新型资源,在新型资源下人们将改变以往的投入方式,即将投入生产资料,土地、机器、厂房、技术改变为投入人的智慧。由于投入观念和投入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分配关系也由此发生改变。原来的分配是指完成投入的全过程后,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交易结束时的收益部分进行分配,现在由于投入的形式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前、中、后期都进行分配。举一个例子读者就会一目了然,有甲乙二个房地产开发商,都对2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开发建设,甲按照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最先投入的是购置土地,接着是土木建筑开发,等楼盘建成后进行销售,待楼盘销售完成后再进行分配;而乙则是按照艺术创意产业论的原理将先期资金投入智慧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房地产资源,然后进行新资源的合理分配引进社会资金共同开发。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甲乙的开发流程存在明显的差别,甲先投入的是生产资料即土地,乙先投入的智慧,甲是在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全部完成以后再进行分配,乙是在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未完成之前就已经开始分配。由于新资源的产生使得投资和分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借定不了那个属于是投资那个属于是分配,使得投入和分配相互交织在一起,减少了企业对投资认知中的一种恐惧感,使得投资真正能够成为“投得起的货币”,起到货币真正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作用。
进一步延伸艺术创意产业论的作用并将其能够真正落实到生产实践领域中去,现实中的许多生产关系紧张状态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改变了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认识。市场经济主张资本雇佣劳动,马克思强调劳动决定资本,而艺术创意产业的产生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我们不用说是资本雇佣劳动,也不用说是劳动雇佣资本,可以说的是智慧雇佣资本,作者坚信这个时代即将来临。
三、艺术创意产业论理论创造性的构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路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二者之间关系的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有二层含义:一是限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性开采;二是利用科技手段保持自然物种和生态的平衡。在中国这一概念被普遍认同并加以重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对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上仍有较大的争议。国际上一些环境保护组织更是把发展和环境对立起来,强调环境的绝对保护性,这就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发展阻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近现代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就整体而言属于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在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象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过剩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弄清两个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又相辅相成的名词。这两个名词一个叫“环境外交”,另一个叫“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外交”方面,发展中国家应据理力争取得自身发展的平等权利。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是靠殖民扩张和强行掠夺完成的,它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近代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都曾经有过殖民扩张的历史。前苏联在公元十二世纪也只是伏尔加河流域奥卡河上的一个小村庄叫莫斯科大公国,有人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独立出去之后,苏联以每天几十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而发展中国家是在已有的空间内进行发展,它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它的原始资本积累只能靠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才能完成。发达国家通过早期无限的发展空间取得了发展先机,继而又以产业漂移的形式将早期过剩的产业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将由产业转移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的利润再投入到新产业中去,然后再将这些新产业冠以知识产权、商业规则等名词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如此来说,发展中国家就根本不具备与发达国家平等的发展机遇。因此,在“环境外交”层面发展中国家应据理力争,用战略的思维在国际上争取平等的发展权益。另一个名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应建立更加长远的发展观,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已有的发展空间内进行发展,造福子孙万代。艺术创意产业论顺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和潮流,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以往的发展模式,使支配市场的各种要素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从理论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稀缺所带来的发展困境,为可持续发展奠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四、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观强调各种发展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作用,使其功能多样化
艺术创意产业论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观,不是一个单一的智慧创造资源的载体。艺术创意产业论特别强调各种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作用。对发展要素也是用创意原理重新鉴定,比如说过去认为枯竭的资源现在认为并不枯竭,过去认为没有发展环境和没有发展条件的地区现在又重新赋予了新的发展生命和活力,艺术创意产业论将传统的发展观对条件的依附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从新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系统性,这一系统性不仅仅包括顶层的设计,还包括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形态以及发展模式、组织运营模式、管理制度、投融资模式和分配制度等等。由于以往的资源是大自然赐给的,而艺术创意产业论下的新型资源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人们在开发使用新资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等于创造新型的运营与管理,这不仅各要素之间需要通过创意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而且要素之间的关连度往往也决定创意的结果和运营与管理的结果。
艺术创意产业论里所提出的艺术特征,实际上是指用人类智慧和技能创造的,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目确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称。也就是说精神形态也可以反映到物质层面上,同时这种物质的形态也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为目的的,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更能满足人们的消费功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艺术创意产业的真正目的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即是发展的动因又是发展的结果。
艺术创意产业论不仅强调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新型资源这一属性,同时也十分强调这一新型资源价值属性的唯一性,这就会使人类享受到更多的创意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成果,进而更加丰富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价值属性的唯一性是指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多样性和不可复制性。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还是从艺术创意论的本质来看,所创意的新型资源都需要尽可能具备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能多样性,而衰败的产业大都是明显缺乏功能多样性的。多样性是艺术创意产业论的天性之一,只有多样性才能维持艺术创意的良好机能,而体现创意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创意产品和服务中要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的艺术遗产的共存。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创意产业功能多样性的问题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创意产品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多,对它的选择性就越多,同时它的价格也就越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格是显而易见的,一部手机如果只能接听电话,那就是一部电话的价格,如果它不仅能够接听电话,还能够上网,还能够玩游戏,那它就多出了上网的功能和玩游戏的功能,所以它的价格要比一部电话的价格高出许多。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多样性实际上并不令人费解,农村和城市之所以存在差别,最根本的差别是功能多样性的差别。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也是功能多样性的差别。为产品和服务打造功能的多样性,这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中也十分常见,而艺术创意产业论在打造功能多样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所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它时时将创意资源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细节中,并使其活灵活现充满生机。
2014年我作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专家组”成员之一赴张家口市进行考察,专家组听取了张家口市政府的汇报并考察崇礼县滑雪场,在座谈会上我建议将崇礼打造成功能多样性的现代冬季运动城市。我当时用了一个比较生动例子来说明此事:我向一个孩子征求意见,就对孩子说,北京北部15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张家口崇礼的地方,那里能滑雪,空气也很好,还可以吃住。不过张家口在冬天是一个大的风口,凛冽的寒风,到那里不是勇士就是烈士。接着我又向这个孩子介绍说离北京大约1000公里之外的哈尔滨有一个叫亚布力的滑雪场,那里不仅能滑雪,还有冰雕、俄罗斯表演、鄂伦春文化、丰盛的晚餐和各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表演。这个孩子听后毫不犹豫的说去亚布力滑雪场。这个例子说明功能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北京人的生活环境这么差,但是北京的人口还在增加,主要原因还是北京的功能齐全,人们能够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创意产品和服务功能多样性是艺术创意产业论的核心思想,也是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它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作用,使单一性的功能成为多样性功能,增加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内在属性,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寿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