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首页 > 世界 > 正文
用智慧、服务、创新经济转型,实现全面经济增长
2016年08月09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杨红云
   转型、调结构、创新这些词汇反复出现在中国最高层的讲话中,出现在中国最重要的报告中,充分显示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
   国家目前缺少增长方式转型的成功范例。粗放式发展相对简单得多,只要有投资就能干,政府可以通过权力实现大体市场平衡或债务平衡。老百姓嘴上反对,实际在经济上同粗放发展成为“利益共同体”。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需要艰苦的“二次创新”。
   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了“鬼城”,但它们毕竟曾经带来了就业,拉动了消费,创造了税收。现在需要不造新城就能有就业,有税收,它们应当是什么样的产业呢?怎样通过它们的彼此刺激和协调来实现地域经济的总体增长呢?问题是中国发展得太快,基建投资刚刚成熟,就迅速呈现过度和过热,几乎走向极端。它挤占了社会过多资源,破坏了环境,积累了房地产泡沫,预示了投资危机等。全社会现在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多地方官员也想改变做法。但除了“既得利益”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障碍是,他们不知道具体怎么改。
加入WTO让中国商品涌向全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和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相对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服务业总体的竞争力要弱得多。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对服务贸易的进入设置了比产品贸易更高的门槛和更长的过渡期。在服务贸易开放项目中,电信、电影院建设和经营,燃气、热力、供排水等方面有较多限制;而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行业保护色彩较浓。
   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依靠低价劳动力获得大量轻工产品的生产份额必定要让给如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要结束大量依靠资源消耗和低价格、低人权保障的廉价劳动力发展模式。而服务业是承接广泛就业的主要领域。WTO总干事拉米曾指出:未来中国政策的优先点应该放在服务业,因为服务业能促进中国国内消费并极大地促进就业。
   中国的总经济体量已经是全球第二,和当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的产业比例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及促进就业的比例都显得过低,即使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中国电影业的开放历程看,虽然进口电影的份额在逐年增加,但国产电影并没有全面溃败,在总体上,票房水平、整体质量都在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在进口电影和国产电影的共同推动下,电影院建设和相关产业链迅猛发展,成为一个可观的新行业。银行业也是如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土银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进一步开放,还会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高全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出口角度看,总体我国的服务业出口主要是传统行业,在知识产权输出等现代服务出口所占份额仍较小但增长很快。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出口额分别增长了4倍和3.3倍。对服务贸易进口的进一步扩大也利于中国新型服务贸易出口的进一步增加。
   现在的中国急需改革突破者,就像三十年前曾经涌现出过一批改革的精英一样,时代在呼唤他们的出现。需要有几个城市的领导者有能力打破目前的僵局,用新创造的利益消化所谓的“既得利益”,证明转换增长方式不仅是应当的,而且完全可行。这样的改革者将不仅是地方上,也是全中国的大功臣。应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把企业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今天让我们一筹莫展的诸多问题有可能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得到化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发挥了巨大示范效应。实现经济转型,特区的模式未必好用,但当时创造条件、让几个地方放手去干的“特区思想”和实践模式却依然是宝贵的。建立经济转型的有效模式是全国的大事,值得用全国的智慧和鼓励去突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