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宣布将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列入新的外汇观察名单中,并对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政策表示担忧,主要是因为它们与美国存在庞大的贸易顺差。将密切关注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外汇政策。
据悉,这是美国财政部首次实施国会今年通过的一项贸易法案的条款,该法案授权财政部使用新办法,解决可能存在的不公平外汇操作。
近年来,美国一直呼吁那些有经常账顺差的国家采取更多措施,推动疲弱的国内需求。
美国财政部报告称,中国、日本、韩国和德国与美国有重大双边贸易顺差,且有实质性经常账盈余。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定义,一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即是与美国存在重大贸易顺差;而实质性经常帐盈余则是指一个国家的盈余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
不过,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均未达到强化审查的标准。但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存在大规模双边贸易顺差、有实质性经常账盈余,且在外汇市场持续进行单边干预,美国将对其进行强化审查。
而针对人民币汇率数月来的波动,美国财政部称,“进一步澄清外汇目标将有助于稳定市场”,并预计人民币在中期内将继续呈现实质性升值的状态。
按照“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做市商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是由两个组成部分直接相加而成的,一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前日16时30分的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市场供求情况;二是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应调整的幅度,主要是反映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报告认为,分析当前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可从这两个组成部分分别观察。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还指出,由于美元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参考一篮子货币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会呈现双向浮动的特点,这有助于打破市场单边预期,避免单向投机。2月以来,随着市场对新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外汇储备降幅逐渐收窄,个别月份还有所增加。此次汇改被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8·1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届一周年。人民币汇改,绕不开“市场化”和“国际化”两个词。2016年春节以来,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特征更加清晰。
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超百点的上下波动屡屡出现,但过程升贬交替,单向贬值压力逐渐释放。
如以去年“8·11”汇改前一个交易日中间价为基数,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幅度为8.7%;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幅度仅为2.08%。去年“8·11”之前的最后一次汇改措施实施于2005年,自那时以来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4.81%。
中国央行对此的官方评价是,“汇率机制的灵活性、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将继续按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形成机制有序运行。
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即便加入SDR,也并不意味着自动具备了国际货币的市场地位。人民币能否在国际上站稳,要取决于市场使用和持有情况。
近年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较快,而要成为国际化货币,结算功能只是其一,还应重视投资和交易功能。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大力度,挖掘人民币在海外金融市场的深度,加大其产品丰富性,激发海外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动机,扩大投资、交易规模。
另一方面,应继续深耕亚投行的国际业务,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项目,创新跨境人民币贷款,通过人民币债券等形式开拓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多元化途径,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带上人民币一起“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