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济反弹态势能否持续、全球货币政策整体收紧态势如何演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走向。
今年1月至10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9%。其中,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超过10%和20%。这表明,受益于海内外需求普遍回暖,目前中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将结束连续两年的下降走势并实现较快增长。
中国外贸进出口之所以会增长较快,主要是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全面稳步复苏,重回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也促使美国、日本、英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将逐步结束前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似乎不意味着持续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行将终结。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消除,近年来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出,显示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治标而非治本。虽然宽松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也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在缓解危机的同时,宽松货币政策也引发了全球资产价格上涨。经济复苏对发达国家的实际工资提升力度有限,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加剧了各国内部的不平衡格局,也催生了公共政策危机,这给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无疑增添了不少变数。
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并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重点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含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国际协调这四个主要需要关注的方面。”由于银行背后有政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所以天生有冒险倾向。如果央行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就容易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这种冒险行为很有可能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形成博弈,即市场预期央行在金融市场受到压力时会降低利率,这反而会鼓励一些高杠杆的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抑制银行的冒险行为,特别是不能给予市场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的预期,防止市场通过过度的冒险行为倒逼央行。而美联储今年下半年来启动的“缩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期利率,以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不过,对于市场利率的调整,不应过度牺牲经济增长。一方面,货币市场直接传递政策定力。最能代表政策意图的货币市场利率锚(DR007),进入2017年以来,虽然中枢有所抬升,但是其历史滚动分位数基本围绕80%左右的水平波动,进而不断通过实际行动向市场传递和渗透“政策定力”的思想。另一方面,现券利率反映政策定力。从今年10月以来开始看到了债券市场利率的韧性,出现了超越基本面的调整,这是市场对于政策从“预调微调”到“保持定力”转变逐渐的醒悟和适应。即政策定力下,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不一定会带来政策的预调微调;相反,政策对于经济数据的容忍度或将提高。在就业没有出现很大压力之前,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比如此前各方计算得出的6.5%的底线)已经不是必保的。
十九大后,新一届政府的政治领导力进一步加强,这使得中国有能力避免欧美日当前困局,支持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延续金融危机以来弯道超车的优势,保持稳定持续发展。预计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未来经济方面的施政纲领或将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而非仅仅是速度的提升。在此框架下,未来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房地产问题的解决,这些是从量到质的巨变,缓解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