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法治领域深度合作成效显著,为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开放打下良好法治根基。
一、论坛概况:三地聚首共探制度型开放路径
8 月 28 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在广州天河开幕,以 “改革・法治・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探索” 为主题,采用 “主论坛 + 4 个平行论坛” 模式,汇聚粤港澳三地政产学研各界力量及境外专家学者。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太平主持开幕式,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景汉朝、香港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澳门法务局副局长邱显哲等分别致辞,锚定湾区 “一点两地” 新定位,共商法治协同大计。论坛由广东省法学会等主办,聚焦人工智能治理、金融法治、国际商事仲裁等前沿议题,最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 (2025) 天河共识》,形成四大核心成果。
二、核心共识:四维发力绘就法治蓝图
《天河共识》构建起湾区法治协同的四梁八柱。在规则衔接上,提出优先在产业链协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跨区域立法,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法规,推动三地立法机构常态化合作。数字法治领域明确探索数据治理 “企业白名单” 与粤港数字资产跨境交易规则,打造 “内地孵化 — 港澳落地 — 全球辐射” 的数据应用模式。涉外服务层面,拟设立涉外法治专门机构,推动调解员资格互认与仲裁机构裁审对接,对标 CPTPP 等国际规则。人才培育则计划深化三地院校协同育人,实现法务人员同堂培训与司法人员双向交流常态化。
三、务实成果:签约与创新举措落地
论坛现场达成多项合作实效: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与香港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等 4 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广州市汇智蓝天国际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与港澳 6 家机构签订创新合作备忘录。广州同步发布《加强广州数据治理和数据产业发展法治保障的若干举措》,广州仲裁委员会公布机构改革成果,为数据要素流动与商事纠纷解决提供制度支撑。金融法治分论坛上,专家提出构建 “制度设计 — 司法实践 — 法律服务” 全链条协同体系,为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定向。
四、长远意义: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此次论坛彰显 “一国两制三法域” 下的协同智慧:香港以普通法优势参与金融法治创新,澳门推动法律体系深度融合,内地九市强化立法与服务支撑,形成优势互补的法治生态。论坛成果与《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2024-2027 年)》形成呼应,为 9 部湾区专项法规落地提供实践参考。从要素流动到产业升级,从跨境服务到人才集聚,法治正成为湾区制度型开放的 “硬支撑”,为世界级湾区建设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