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首页 > 思潮 > 正文
“十五五”当鉴不当效:四万亿经验的当代镜鉴
2025年10月31日 来源:内蒙古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月召开的上海外滩年会期间受访时提出,“十五五”(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年至2030年)应让巨额投资项目在提振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一、历史回望:四万亿计划的功过坐标系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我国推出的四万亿计划以 “投资为主、民生为本” 迅速稳住经济大盘。中央财政 1.18 万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铁路、保障房等七大领域,推动 2009 年城镇固投增速达 33.1%,更通过家电下乡、车购税减免等政策激活消费,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政策后遗症同样深刻:地方融资平台催生 10.7 万亿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货币超发埋下通胀隐患,印证了 “凯恩斯主义短期刺激易生长期风险” 的判断。其核心价值在于危机应对的决断力,而教训则指向政策精准度与可持续性的缺失。


二、时代之变:“十五五” 与危机期的本质差异

当前经济语境与 2008 年已截然不同。“十五五” 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五年,面对的是 “高质量发展瓶颈” 而非 “系统性危机”,经济总量预计达 140 万亿元,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具备更强的内生韧性。需求端已从 “短缺型” 转向 “升级型”,民众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远超传统基建;供给端亟需突破芯片、AI 等 “卡脖子” 领域,而非扩张传统产能。若简单复制四万亿的投资模式,不仅可能加剧地方债务风险,更会偏离 “科技自立自强” 的核心任务,与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的战略部署相悖。


三、路径优化:四万亿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十五五” 应取四万亿之 “神” 而非 “形”,构建 “精准滴灌” 的政策体系。在投资方向上,需从 “铁公基” 转向 “新基建 + 民生补短板”,聚焦人工智能、氢能等未来产业,以及教育、养老等 “投资于人” 的领域,这与全会 “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结合” 的要求高度契合。在资金撬动上,可借鉴四万亿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的思路,但需以市场化方式替代行政主导,通过 REITs 盘活存量资产,避免地方融资平台无序扩张。在政策协同上,应强化 “减税 + 补贴 + 改革” 的组合效应,如延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服务业开放,实现 “稳增长” 与 “调结构” 的有机统一。


四万亿计划的历史价值,在于为宏观调控积累了 “危中寻机” 的经验;而 “十五五” 的使命,是在新发展阶段实现 “好中求进”。唯有摒弃规模崇拜、坚持质量优先,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