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首页 > 大湾区 > 正文
跨境联动显活力,大湾区锚定国际经济枢纽
2025年08月15日 来源:内蒙古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成果显著。



2024年,大湾区“9+2”市均保持稳定增长,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合计达14.79万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近4万亿元,彰显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韧性。

在贸易领域,大湾区成绩斐然。2024年,珠三角九市外贸规模创新高,进出口总值达8.75万亿元,增长10.1%,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96%,有力拉动全省整体增长9.7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反映在结构优化层面。出口境内自主品牌产品1.21万亿元,增长18.4%,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21.2%,表明大湾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机电产品3.79万亿元,增长8.9%,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6.7%,其中高端装备产品出口增长超两成,进口机电2.14万亿元,增长18.3%,占进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9.6%,显示出大湾区在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与潜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还有多个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深圳、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经济总量分别达3.68万亿元和3.10万亿元,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佛山、东莞等制造业强市,也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电子制造等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2024年贸易总额9.46万亿港元,增长7.3%,其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等领域为大湾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澳门虽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在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方面持续发力,为大湾区的多元化发展增添色彩。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大湾区同样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轨道交通里程已超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5400公里,路网密度超过9.9公里/百平方公里。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约8692万标准箱,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8.5亿吨,机场完成旅客运输吞吐量2.1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931万吨。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大湾区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金融互通机制也更加完善,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个人投资者达13.6万人,逾6.8万港澳机动车享受到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政策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金的跨境流动和区域金融市场的融合。

然而,大湾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大湾区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一些障碍,不同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够紧密;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大湾区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超3.4%,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仍需进一步突破,以提升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展望未来,大湾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大湾区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