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首页 > 大湾区 > 正文
大湾区互联互通:北上南下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内蒙古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以 “北上南下” 的双向联动,搭建起内外循环的关键枢纽,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标杆。这种跨越制度、地理与产业的互联互通,正重塑珠江两岸的经济版图。


基础设施的 “硬联通” 筑牢根基。港珠澳大桥日均通行量突破 5000 辆,深中通道通车后将珠江东西两岸车程缩短至 30 分钟,广深港高铁每日 120 对跨境列车实现 “1 小时生活圈”。这些超级工程打破了伶仃洋的地理阻隔,让香港的金融资本、澳门的旅游资源通过 “南下” 通道直达珠三角制造业基地,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品则借由 “北上” 路径进入国际市场。

要素流动的 “软联通” 激发活力。“跨境理财通” 让大湾区居民可跨区投资理财产品,累计交易规模突破 3000 亿元;“港澳药械通” 已引入 50 余种创新药械,惠及数万患者。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双向流动:2024 年粤港澳联合推出 “湾区人才卡”,持证人可享受 144 小时过境免签、跨境社保衔接等便利,年内已有超 2 万名港澳专业人士 “北上” 创业,同时 3.5 万名内地科技人才通过 “南下” 计划参与港澳科研项目。

产业协同的 “链联通” 创造增量。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北上” 对接韶关的稀土资源,香港的科研成果 “南下” 转化为东莞的智能制造产品,这种跨城协作催生了 120 家年产值超百亿的湾区联合企业。南沙粤港合作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平台,通过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政策创新,让 “北上” 的国际资本与 “南下” 的内地市场需求无缝对接,2024 年区域内跨境投资同比增长 28%。

从物理空间的互联互通到制度规则的深度融合,大湾区的 “北上南下” 不仅是要素的流动,更是发展动能的重组。这种双向开放的格局,既让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为珠三角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正书写着 “一国两制” 实践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