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领域的“湾区标准”,是推进“湾区通”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4月24日,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其所独有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也让三地要素流动有一定阻力。按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试行)》确立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国际接轨、互利共赢”原则,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促进湾区要素有序流动,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港澳相关部门,研制形成“湾区标准”并应时推出。
“湾区标准”是非强制性的制定形成和采信形成丙种生成方式,制定形成在大湾区没有统一或互认标准的,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制定,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采信形成是对已有且适宜在大湾区实话的标准,经确认后纳入“省市区标准”清单。因此体现出“湾区标准”已对大湾区融合发展产生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3地共建共用共享“湾区标准”,用标准这个世界通用语言,推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以标准的“软联通”推动实现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其次,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大湾区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湾区标准”,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最后,积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湾区标准”,提升大湾区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提升大湾区标准化支撑能力,打造标准品牌,扩大湾区标准的影响力等,以推动制定、实施和推广三地通行的 " 湾区标准 " 为载体,促进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