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首页 > 大湾区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彰显强劲活力
2022年06月09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大湾区应结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两大利好,结合高标准的自由贸易规则体系,做好各种制度创新。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Shown Strong Vitality

The Greater Bay Area sh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he Qianhai-Shenzhen-Hong Ko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ooperation Zone and the Hengqin-Guangdong-Macao In-depth Cooperation Zone, as well as the high-standard free trade rules system, to mak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建开放大平台、拓展经贸大网络、培育湾区大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总额超过14万亿元,居全球各湾区之首这三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给大湾区建设带来了不少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九个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工业发展都在提速,截至去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万亿GDP城市已有5个:深圳以3万亿元移居首位,广州、香港紧随其后,均超过了2万亿元,佛山、东莞排名四五,分别为12156亿元、10855亿元。5个万亿级大市“肩并肩”,共同组成一个万亿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贸易新业态全面开花,保持较快增长,跨境电商进出口在全国占比4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自贸试验区有很大的贡献。

40年来,国对外开放还存在着四个重要短板,分别是金融、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和数字经济领域。大湾区除了有香港、澳门两个自由港外,还有前海、南沙、横琴等自贸试验区片区,要发挥这些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在弥补这四个对外开放短板上有新突破。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大湾区要加快由“两头在外”转向“一头在内一头在外”,而这不仅需要推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等制度衔接,实现同线同标同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维修与再制造、销售结算等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大湾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应积极推进传统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变,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展示等“保税+”新业态。

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除力争布局更多科技基础设施外,大湾区应优化科技支出比例,更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倾斜,要营造良好配套支撑环境,挖人才、吸引人才,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增加投入,深化道学研合作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合力。(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