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广佛、来往深莞、跨越珠澳……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正加速互联互通,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Connectivity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Bay Area
Commute between Guangzhou, Shenzhen and Dongguan, travel across Zhuhai-Macao...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makes the one-hour living circle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a reality.
互联互通,快速流动。受益于内部城市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铸就着可期的大未来。
“硬联通”打通交通动脉
近年来,广东“5+4”骨干机场布局已经步入扩容提质“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2018年白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产;2019年实现“两开工两投产”(即湛江机场迁建工程、韶关机场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工程T2航站楼、揭阳潮汕机场跑道延长及站坪扩建工程顺利投产);2020年,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和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相继开工。2021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开工;今年,湛江吴川机场实现通航……
在“硬联通”上,得益于覆盖多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软对接”畅顺要素流动
去年6月,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开仓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临港国际集装箱拼箱中心,这里可实现公路、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基础设施要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软对接”来助力,畅顺大湾区要素快速流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对接”建设加速,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广东正式上线来往港澳货运车辆海关“无纸化”备案业务,整个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上的应用率达到100%。2020年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了83.16%和92.15%。
目前,大湾区还在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深协同打开产业空间
伶仃洋上,双塔矗立,高耸入云;水下长龙,穿江过海,滴水不漏。屡屡跑出建设新速度的深中通道,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建设的大未来。
在深中通道的第一出口马鞍岛,将率先承接深圳前海的产业、人口、资本等外溢红利,吸引优质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软硬联通”加快提速,要素流动阻点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整体发展优势。
以广佛同城为例,近年来两地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凸显了“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广州在智能制造、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优势,与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优势实现互补,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
如今,广佛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2个产业总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重大产业的集群优势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能,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
产业空间的拓展还在进一步外溢。
沿着赣深高铁走进河源国家高新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座座新楼、厂房拔地而起。
赣深高铁的开通,为河源带来了巨大改变。从广东最后一个不通高铁的城市,到融进粤港澳大湾区,河源尽享连接粤赣两省“黄金通道”交通红利,已吸引卓翼科技、华冠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落户。预计到202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手机整机产量可达2.2亿台。(柒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