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相当大规模的劳动人口,通过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将持续释放人才红利。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urns "Demographic Dividend" into "Talent Dividend"
China has a large working population.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of the peopl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talent dividends will continue to be released.
在中国内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分别占据两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是超大城市的主要区域,而成都、重庆是西部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成渝同时入围,表明‘第四极’地位的确认。
据了解,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带,其中湾区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实践也证明,湾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区域发展的范本,更是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区域,进而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区域,并奠定全球经济热力版图。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吸引力十分明显,最主要是因大湾区经济体量巨大,而且具有完善的供应链,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高端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且大湾区内各城市在产业上各有分工、良性竞争,可以形成非常有效力的产业集群,为人口就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将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变为人才红利,是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都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如果都是各自规划,容易出现政策趋同和内耗式竞争现象。因此,大湾区的人才政策需要各城市协同共商,打造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发展环境。城市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同时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资源和服务同步,才能推动整个大湾区的人才建设和进步。
城市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其他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此外,房价或租房成本是主要的生活成本,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城市发展。从社会方面,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主力军,城市应更多提供社区支持和社会保障,建设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方面,城市目前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地区,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需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改革开放近40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一份子,高端服务业、新兴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高度融合,引领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一路向前。(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