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首页 > 大湾区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动“彩虹带”
2021年08月20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城市地位相近,往来交通便捷。未来,广州和深圳能否携手打造大湾区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创“双子城”

Rainbow Belt for Industrial Interaction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uangzhou and Shenzhen have similar economic volume and urban status, sharing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future, ca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cooperate to build the most influential "twin c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极点带动即中国香港、广州、 深圳强强联合,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通过深化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轴带支撑 则是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上各城市间的 联动性,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而言,这条轴带有效串连极点间的重要节点城 市,并促成东西两环的形成,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科技与制造特点也顺应 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打造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优化,村级工业园成为产业空间发展变化的关键突破口。不仅是广州,包括佛山顺德、深圳在内的整个珠三角区域都面临村级工业园的全面升级和更新。广州“村改”提速的背后,反映出广州产业空间利用模式的转型、产业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近年来,面对后发城市在竞争中的你追我赶,人们对于广州能否守住中国经济“第四城”的担忧始终存在。广州在产业发展中的后劲究竟如何?以上市公司数据作为衡量指标,广州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仍有差距,拥有关键核心专利技术的优质企业数量有待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形成轴带式发展的空间形态,一方面是受地理因素影响,即珠江三角洲将11座城市 分隔在东西两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区域已发展出多个核心城市,具备建成轴带的基础条件。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中国香港、广州、深圳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因此能很好地扮演轴带关键节点的 重要角色。此外,因生产要素差异而形成的产业分工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有效连接各城市,这进 一步促进了轴带的形成。

从城市层面来看,中国香港、澳门的服务业优势突出,三产占比均在90%以上。广州、深圳呈现典型的 “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其中广州通过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在金融、批发零售、 商务服务等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始终扮演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中金融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成为众产业中含金量最高的两张名片。东莞与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在粤港 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逐渐发力,产业逐步转向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东莞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而珠海、惠 州、中山、江门、肇庆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型升级的需求较强;区域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形成了以珠江口东岸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口西岸城市为主体 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我们认为给定产业链齐全的基础,中国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将充分发挥创新研发能力强、总部企业 密集等优势促进区域范围内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结合一线城市 “多中心”的趋势,像广州东部 区域、深圳前海等节点的产业发展路径将 体现出较强的产业互动。且在规模经济和 交通成本优势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这些 节点的产业规模有机会迅速扩大,对产业 载体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不仅如此,有赖于大湾区将科技与产业有 机结合的优势,大湾区在产业互动方面走 在全国前列。产业种类及互动模式的多样 性将赋予非核心城市的多个节点以新的发 展动能。特别是在大湾区双环 式发展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与匹配效 率的大幅提高使得这些节点能更好融入大 湾区产业互动“彩虹带”当中。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