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首页 > 西藏 > 正文
西藏:在世界屋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2021年08月20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信息中心

西藏阿里是“天边的阿里”。曾经,与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关联着的往往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无人区”“荒漠”,而如今行进这里,会与旺盛的生命力不期而遇。

Tibet: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ghland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Ali prefecture is "Ali of the horizon". Once, this plateau 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4,500 meter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oof of the world", " depopulated zone" and "desert", but now, you will come across exuberant vitality.


增添一抹绿色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再向北经过冈底斯山脉时,已所剩无几。强烈的日照,呼啸的劲风,都加剧了气候的干燥,再加上人畜增加曾带来的砍伐、开垦等,1990年时西藏7地市沙漠化土地一度占到了西藏土地面积的16.61%。土地沙漠化成为西藏需要面对的难题。

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就开始对西藏沙漠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到21世纪初,西藏土地沙漠化研究与防治示范全面展开,沙漠扩展速率明显降低。

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简称“两江四河”),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等工程,共完成造林近600万亩,科技含量更高的飞播造林试验成功启动,飞播面积21.8万亩。

守护多样生命

西藏孕育了丰富的生命。

随着科学考察的持续发展,目前发现陆生野生动物新物种已经非常困难,而在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西藏发现了包括白颊猕猴在内的5个新物种。

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羌塘等都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早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就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起,西藏开始致力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西藏已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

西藏的自然保护区动辄上万平方公里,牧民散居其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成了一群牧民新的生活之地——受制于原先家乡草场承载能力,他们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

双湖县84.6%的面积位于羌塘自然保护区内。近几十年来,随着畜牧业增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野生动物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矛盾凸显。

为将人畜迁出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也让双湖县人民向更加宜居的地区适度集中,2019年年底,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

昔日的无人区,将再次成为无人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9个自然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正在经历类似的变化。而在雅鲁藏布江沿岸,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城镇正在形成,10多万来自那曲、阿里、日喀则等海拔48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地区的群众将在这里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动绿色发展

西藏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还是观星的圣地。

2018年,西藏阿里、那曲暗夜星空保护地被正式收录“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欣赏到美丽的夜空,阿里地区政府建设了暗夜公园和天文广场。从狮泉河镇驱车约半小时可达的暗夜公园,包括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和旅客服务区。

独一无二又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风情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民俗文化,一直是西藏最具竞争力的资源。

西藏的生态文明离不开西藏人民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而依托于生态文明的旅游业,也回馈了老百姓“旅游饭”。

70年来,雪域高原创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历史前进的车轮驶过西藏却并未改变西藏良好的生态环境:千年雪山继续万峰耸立,滔滔江水亘古奔腾不息,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变与不变”,共同推动着西藏向更好的明天大步前进。(柒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