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首页 > 言为心声 > 正文
民族地区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的转型——兼析鄂尔多斯模式(摘要)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研究院 作者:马志刚

 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实质是外延式增长道路的具体表现,也是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资源依赖的背后是投资依赖,而外来资本的进入也就意味着由资源开发所产生价值的绝大部分由投资者以利润形式、政府以税收形式获得。问题不仅在于价值的分配。研究表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没有有效的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在民族地区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

 一、民族地区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面临的困境

 表现在:(一)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稳定性差,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在资源型的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而该类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大,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对这些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容易受波动频繁的能源市场的  影响,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并且大量生产要素转移到资源型产业,直接排挤了对其他具有长期增长能力的产业的投入,以此导致其他产业的萎缩或者难以发展,导致了对其他部门乃至本部门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同时,资源产业繁荣期间容易形成丰厚的资源租金,大量有能力的人在寻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减少了生产性的投入。(二)资源型地区投资环境欠佳,资源收益外流。首先,自然环境不佳是这些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从国家区域政策角度看,我国进行四大功能区的划分,如果这些地区因为脆弱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而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则将更多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去发展这些地区,因此,能源工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国家区域政策的限制。第三,从投资的软环境来看,民族地区的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不尽人意。(三)资源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惠民性不足,加剧贫富差距。

 二、鄂尔多斯模式及转型探索分析

 鄂尔多斯模式,就是组建企业集团,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起飞的模式。鄂尔多斯经历了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发展弊病也日益显现,其发展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质疑。表现在:(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鄂尔多斯对煤炭行业的高度依赖造成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欠缺,其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总体呈现出高耗能、高污染、加工度低、产业链条较短且附加值低的特点。煤炭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和电力生产等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过半,能耗和物耗以及环境承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极值。而且,鄂尔多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还比较低,互相支持能力较弱,产业体系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运行。(二)环境问题突出。鄂尔多斯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荒漠草原气候,中部处于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植被稀疏,因此,该地区生态十分脆弱。随着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塌陷十分严重。比如以重化工和能源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造成市区内二氧化硫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大气污染程度堪忧。同时,煤炭的不断开发造成鄂尔多斯的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三)房地产泡沫破裂。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业遭遇到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量价齐跌、供给严重过剩,并进而引发了与房地产相关诸多行业的生存危机。康巴什新区从前几年的投资热土沦为如今的“鬼城”就是典型例证。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也影响到了相关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导致了鄂尔多斯普通民众资产缩水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给鄂尔多斯平稳快速的经济发展目标带来了严重影响。(四)民间借贷危机。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曾经繁荣的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由当初的“全民放贷”到现今的“全民恐慌”。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具有受害人数多、被骗金额大的特点,使社会安定和经济平稳运行蒙上了一层阴影。鄂尔多斯近年来开始探讨转型之路,如在经济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突出生态文明和宜居宜业,实现美丽和发展双赢。在社会转型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但其结果大家拭目以待。

 从以上鄂尔多斯问题及转型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是以资源的集中开发为基础,资源价格的暴涨为外在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成了“原始积累”。问题在于资本积聚完成后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方向,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将积聚起来的资本投入新的实体产业和新兴产业,而是集中于某一具有虚拟性质的房地产业(亦或某一种产品),短期资本的集中流入导致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的价格暴涨,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泡沫被吹起并导致破裂。康巴什如是。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赖于政治向量和经济向量的集中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发挥方式不是以行政命令再造,而是通过立法、规划、政策,鼓励创新,引导资本走向。(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更在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利用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进而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民族地区并不缺乏资本,而在于以一种合理的机制引导资本投向民族地区所需要的实体产业。民族地区资本集中于某一领域引发经济泡沫并不少见。

 三、 民族地区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型的原则和政策建议

 基本原则包括:(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三)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具体政策建议是:(一)协调各个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政府、企业和公众将是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行为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资源型城市的公众希望能够积极参与转型的全过程,以保障公众自身利益。但是对于是否转型或如何转型,公众的作用仅限于积极配合,而不能起到支配作用。政府的行为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其发展战略上,需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协调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职能。民族地区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转型最终由企业来承担和完成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企业应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政企关系。政府要明确公众期望,照顾公众利益诉求。(二)应重点推进主导产业转换。首先,选择接续主导产业时,要兼顾产业演变的一般趋势与区域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既要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产业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又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的地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把地区的地域分工和发展定位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依据。其次,兼顾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客观要求与产业发展的条件可能。再次,要兼顾中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要求。(三)要选择比较优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要选好基准:一是比较优势基准。二是产业关联度基准。三是市场导向基准。四是就业与生态基准。(四)要培育新兴产业。在进行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时,首先要培育发展重点企业和骨干产品。其次,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对新型主导产业,政府要进行植入援助。(五)要发展替代产业。可以进行产业链延伸发展、“退矿进一”“退矿进二”、“退矿进三”等发展方式。(六)应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一是要求完善资源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立法。二是出台经济转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财税支持政策。三是健全经济转型生态补偿机制的管理体制。四是需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七)应加强劳动力转移。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待业期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对职工安置进行补偿,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再就业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