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3万年前的水洞沟文化,在各种文化融合交替下,宁夏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这也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和基础。近年来,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从历史人文来说,既有三万年前的水洞沟遗址,也有一万年前的贺兰山岩画,还有2000多年前的秦长城、1500多年前的须弥山石窟,还有近1000年的西夏陵。从自然资源景观和地域特色来说,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宁夏享有8大类、46种基本类,因此宁夏也被称为“中国旅游的微缩景观”。
如果用一组数字作为开启宁夏旅游的文化密码,可将之概括为“4241”,暨“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坡头、沙湖、西夏陵)、“两城一区”(长城,西部影城,引黄古灌区)、“两镇一堡”(闽宁镇、宁东镇、将台堡)。
旅游业的利好,绝不仅是眼前的数字。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项目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综合投资5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可带动5个人间接就业。
去年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条例》提出,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历史、文化、建筑等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应当保持其特色、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利用工业、农业、体育等社会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应当保持其内容与环境、景观、设施的协调统一。
实施“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宁夏长城游、博物馆游、考古遗址探秘游等新线路,积极协调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景区(点)展销文创产品。实施“互联网+旅游”,推进“一机游宁夏”APP开发,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和指尖上的宁夏旅游。打造“旅游+”模式:实施“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工业”等,特别是实施“旅游+新生活方式”,将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长城脚下、葡萄园里打造有文化主题的精品民宿,将着力开发葡萄酒庄文化游等新线路,策划举办自行车骑行、低空飞行体验,“仰望星空”之旅、长城烽火夜跑等文化旅游活动,积极推动工业旅游、民俗游、研学旅游、温泉康养等文旅新业态。
政策护航,各地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率先考虑生态效应。
2019年,宁夏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在1月23日的全区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宁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提出,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等一些列措施,拓宽政策渠道,激活消费动力,扩大和引导文化旅游消费。力争2019年,宁夏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